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口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口弦

分类:【传统文化】

流行于我国西南、西北、东北的拉祜、佤、哈尼、苗、柯尔克孜、撒拉、赫哲、鄂伦春等民族的拨奏乐器。亦名口簧、口琴、响篾、拉篾等。分竹制和金属制两类。竹制口弦,以带皮金竹削薄后,从竹片本体的中间刻制出簧舌,其音高与簧的长短、厚薄和宽窄有关。金属制的口弦,常用铜制,状似竹制口弦,较短。铁框铜簧钳形口簧,均为异簧,以细铁条为框,中间另装一根钢条为簧。多片口弦一般一片一音,或发两个以上的泛音。台湾少数民族的口弦多至8簧。

口弦历史悠久,源于古代的“簧”。其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鹿鸣》中的“吹笙鼓簧”。现多用于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或舞蹈伴奏及自娱等。口弦的演奏方法为左手持口弦根部,将上部轻咬于上下牙齿之间,右手以手指拨动簧舌或拉动系于右端的一细线发音。有时伴以哼吟声。口弦用人的口腔为共鸣箱,借助口腔、唇、颊、舌的位置变化而发出基音上方的不同谐音。口弦音域不宽,单簧口弦多在五度左右,技巧高超者可至八度。但由于形制结构和演奏原理的独特,口弦的音色极为美妙动听。

亦称“响篾”。彝、哈尼、拉祜等族普遍流行的一种口吹小乐器。有的用铜片造成, 但多数是用竹片做的。长约两寸,宽仅五分。中间有一个刻削成小齿的竹片, 两端拴有棉线。利用小齿竹片的弹动和口形的变化, 可吹弹出各种不同的曲调。其形制各地不尽相同。有的用两根竹片相连在一起, 有的外面还有藏放竹片的小竹筒,周围刻有图案,或缠有多种彩色丝线。为姑娘们赖以谈情说爱的辅助工具, 即以其窃窃私语的特殊音调来代替语言, 以倾诉内心爱慕的情愫。

彝族口弦

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青海、新疆等地区,是彝、纳西、锡伯、景颇、哈尼、回、蒙等民族最常使用也最为喜爱的拨簧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等。用竹片和铜片制成。演奏时将其放在两唇之间,用手指拨动簧片而发音。口弦的音量一般较小,音色优美而富于韵味。口弦的历史非常久远,它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乐器。在古代为宫廷和文人墨客所钟爱,在少数民族中,口弦的爱好者多为妇女和儿童。

簧体乐器。又称口琴,口胡。在满、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诸民族中流传。60多年前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中亦曾流传。东北口弦多以金属制成,如钳形,中有簧舌,演奏时口含簧舌,以手指拨弹露出口外的簧舌尖端发音,口腔起共鸣作用。多用于男女谈情说爱,是一种自娱乐性乐器。

口弦

①羌族妇女常用的一种乐器。主要用于青年男女传情达意。青年男子为向意中人表达爱情,往往做一口弦相送,以为信物。口弦用外皮较厚、弹性较强的竹片刻制而成。外形似脚踏风琴的发音簧片,较风琴簧长2/3,两端系麻线,扯动麻线,竹簧片即发出声音。弹奏时,把弦片置于唇间,右手有节奏地扯动麻线,变换口形的大小和口中气流的强弱,即可奏出优美动听的音调。口弦弹奏方便,发音纤细、柔美,流行较广。②彝族乐器。彝语称“嗬火”。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彝族聚居区。是彝族极其喜爱的乐器。由竹质或铜质有固定音高的簧片组成,竹质的长约10厘米、宽1厘米,形如短剑;铜质的长约6厘米,形如小树叶。簧片上刻有簧舌,用手指拨动簧片的顶端,靠簧舌的振动发音。一般为二至三个簧片组合而成,也有少则一片多至五片的。吹奏时将簧片呈扇形摆开,左手执琴及唇,右手拇指轻拨琴头使簧舌振动与气息相碰共振发音。利用口形变化和气息控制调整音高、音色。音量较小,音质优美,音色柔和、甜美。③布依族乐器。亦为布依族青年传达爱情的乐器和信物。流行于贵州黔西南地区,有的地方叫“盾”。以一块长约10厘米、宽约1厘米的薄铜片,从中间绽裂为簧即成。吹奏时,贴在唇边,通过气流振动簧片,即可发出和谐柔美的共鸣声。

又称 “响篾” 。彝、哈尼、拉祜等族口吹小乐器。一般用竹片做成,也有用铜片做的。长约6厘米,宽约1.5厘米。两端拴有绵线,中间有刻削成小齿的一个竹片。利用小齿竹片的弹动和口形的变化,可吹奏出各种不同的曲调。其形制各地不尽相同,有的用两根竹片连接在一起; 有的外面还有藏放竹片的小竹筒,周围刻有花纹图案,或缠有彩色丝线。音调纤细柔和,为姑娘们谈情说爱的辅助工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