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代貂的无言交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代貂的无言交易分类:【风俗文化】 这里用一向为人所忽视,但却十分有价值的古老猎貂故事,来看北方少数民族的原始狩猎生活和原始交易。《异苑》曰: 貂出句丽国。常有一物共居穴,或见之,身貂类人。长三尺,能制貂,爱乐刀子。其俗人欲得貂皮,以刀投穴口,此物夜出穴,置皮刀边。须人持皮去,乃敢取刀。 初读此条,以为诬蔑捕貂人,把他称为“物”,与兽类等观。非也。这是写反穿貂皮衣,因营养不足长得矮小的猎人,冬日穴居捕貂。他能制貂。是捕貂能手,他喜欢刀子。当地习俗,你想得到貂皮,把一把刀子插在洞口,穿貂皮衣的猎人夜里出来,就把貂皮放在刀子旁边,等你把貂皮拿走,他才出来取刀。这是以貂皮易刀子的“无言交易”。正像我们看记录影片,苦聪人把兽皮放在林中通道上,自己躲起来;等外族人进山把盐留下,取走兽皮,苦聪人才出来把盐取走一样,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彼此提防伤害而又要各取所需的交易办法。人类最早的交换,通常是从这种“无言交易”开始的,它在经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猎人喜欢刀子,但并不白拿人家插在洞口的刀子,一定要等人拿走貂皮,才出来取刀。反映了原始人“取之必报之”的原始道德观念。有趣的是解放初云南边境苦聪人的“无言交易”竟和近两千年前的东北边地苦寒的少数民族完全一样。这种超越任何时间、地域,决定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共同现象,真是人类学、民俗学上重要的课题。《异苑》为南朝刘敬叔所作的异闻录。这段异闻,看来是一千多年前至二千年前,东北狩猎民族原始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在苦寒中“穴居野处,”“衣皮食肉”,需要生产工具,而东北E“土无盐铁”,于是形成“以皮易刀”的特殊民俗交易。当然这种交易是非等价,不平等的。 八百多年前,女真人初有国时,偶见有汉人贩甲胄、铁犁、铁锅,必“倾资厚贾,以与贸易。”直到清初,老实厚道的猎人为求得一只铁锅,也是不计血本,以装满一锅貂为代价的。《龙城旧闻》卷三记载。“商贾初通,以貂易釜,每一釜实貂令满易之。后渐以貂蒙釜口,嗣围釜三匝,一釜辄七八貂。今则一貂值数十釜矣。”流人方登峄之孙方观承赋《}卜魁竹枝词二十四首》其一即咏此事:“估客釜敲声在臂,虞人貂眩紫堆腰,相逢不用频争直,易釜惟凭实釜貂。”当时东北缺铁,可见一斑;猎户受欺,其情可悯!同时也可以看出,古时东北民间交易,在某种情况下是以貂皮作货币使用的。元代皮毛、贡赋多用貂皮作基数,一张虎皮折五十张貂皮,一张豹皮折四十张貂皮,一张狐皮折两张貂皮,清初十六、七只貂皮可易一匹马,加之普遍的以貂皮和铁锅、布匹兑换,实际上是把貂皮和古代的鹿皮当作货币。可见貂皮在活跃民间经济上起过不小作用。而民间因售貂而受盘剥欺压的情况(如瓦尔喀人入山时向汉族借火药、铅丸及盐等,及获貂皮不得尽偿债主,一张貂皮只抵七角钱)也只有生产力发展,铁制品被广泛使用的近代,才能解决。据《呼兰府志》记载“前朝(清)一度价银四五钱(的貂皮),今(民初)涨二三十金矣。”而解放后饲貂场出口的上等貂皮,每张价值百元美金。貂皮终于恢复了它的价值,而猎户受剥削的凄楚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