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代陵墓建筑艺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代陵墓建筑艺术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陵墓作为礼仪性纪念建筑,其功能主要表现帝王神灵不朽,法统永存。这种建筑以其特有的肃穆、崇高、神秘的艺术气氛吸引游人流连。陵上植柏,意在寻求永恒的生命力。建筑体制处理唐以前多注重陵墓本身的造型设计,十字轴线对称的截锥体,显示稳沉厚实、严肃正整的风格,寝殿建于陵丘之上,更显示它的神圣性。唐开始重视环境系列的心理意味,陵前设置很长的神道,用门阙、石刻加深序列层次,烘托浓重的纪念效果,并利用自然山峰作为坟丘,使神道至陵前逐步升级,雄伟浩然气概顿时展现,但陵墓本身建筑艺术价值稍逊,气势雄浑有余,格调静穆,雕琢装饰不足。宋陵取法汉唐,但因受风水观念影响,依“五音姓利”之说,国姓“赵”属“角”音,利于丙、壬方(北偏西),须循“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布置建筑,故各陵前(南)高后(北)低,而南望嵩山,北靠洛河,更加强了后倾之势。明清时期陵墓艺术手法更成熟,艺术形象更臻完美。首先,它集中修陵,自成境界,三面环山,正面敞开,前低后高,建筑与环境相协调,既有雄阔之气势,又有艺术有机整体之构图效果;其次,每陵对应一山峰,将自然山陵组织到人造陵园之建构之中,使有限的建筑艺术涵容更广阔的审美意趣与内涵;再次,前导部分神道延长加深,如明十三陵只有一条神道,从石牌坊到长陵总长达7.5公里,给人心理效果极为深刻强烈,如同一条生命线,将陵区构连为一个艺术生命整体,并且陵群建筑工整有序,严谨庄重,特别是明楼宝城,形如城堡,坚实有力,极富纪念意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