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典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典主义分类:【文化精萃】 继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后传遍西欧,一直到19世纪前期才逐渐消逝。它是绝对王权得到巩固,资本主义在王权的保护下得以发展的产物。虽然它的美学原则基本相同,但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它在各国产生和发展的时间、条件、背景不尽相同,形式也各异。法国古典主义是路易十四绝对君主王权兴盛的产物。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首相黎世留于1634年创立的法兰西学院,是它决策与立法的官方机构。文艺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论》是它的文学理论法典。因此,法国古典主义最有代表性。其重要文学体裁是悲喜剧,用来歌颂王权,宣扬忠君爱国思想,倡导公民义务,认为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主张理性至上,排斥想象,克制情欲。他们主张摹仿古希腊罗马文艺作品,尊重传统,严守封建道德规范。其作品格调高雅,注重形式、讲究修辞,不注重创造典型人物。他们在戏剧创作上严格遵守“三一律”原则:即时间的一致(全部故事要在24小时结束)、地点一致(地点始终不变)、故事一致(情节前后连贯)。它对法国的戏剧创作曾起到积极作用,但它过于拘泥形式,不够真实自然,塑造的人物形象常常流于类型化。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英国有蒲伯、约翰逊,德国有高特舍特等人。 它是17世纪到19世纪初在欧洲艺坛上产生的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法国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的100年间,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等美术运动。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古典主义”在法国画坛上占着主导地位。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宣传他们的理论纲领和激起民众斗志的明确目标,在希腊罗马的艺术中寻到了这一理想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厌恶病态、色情的罗可可艺术,为当时发现的庞培等地古代艺术之纯朴、简练、宏伟的气魄所倾倒,更增加了对古代艺术的崇敬,推动了古典主义的兴起。18世纪后半叶,具有丰富传统的罗马成了古典主义思潮的中心。古典主义热衷严峻的古典题材,偏重理性,以古典美学为摹本,强调古代艺术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并被当时所倡导的艺术面向生活的观点所驱动,艺术直接参与生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专制,宣传民主主义的斗争精神,具有现实主义品格。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是普桑。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是大卫,他的艺术严肃,雄浑,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感染力。安格尔是学院古典主义的主要代表。19世纪这一画派所追求的严肃、理性的艺术逐渐被强调感性的热烈的浪漫主义所替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