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文分类:【传统文化】 ①用文言所写散句单行(与骈文相对)的文章。唐代韩愈反对六朝骈俪文风,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并把先秦、两汉文章以及仿先秦、两汉传统所写的文章称为古文。②泛指古代文章或古籍。③古文经籍。与今文经籍相对,指汉以前用古籀文所写经籍。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从宅壁中发现。以刘歆为代表之学者加以训释,形成古文经学派。④古代文字。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之文字,一说亦包括小篆;狭义指战国时期六国通行文字。参见“今文”。 文体名。即单行奇句、不讲究对偶声律的散体文。这种散体文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明确的文体概念,最早却是由唐代韩愈等人提出来的。六朝以来的文坛,骈文风行,不但抒情写景一类的文章完全骈偶化,连奏议、论说、书信等日常习用的公私应用文也都讲究起 “骈四俪六”来,好象不如此便不足以为文似的。骈文是一种非常注重表现形式的文体,但过分注重表现形式,却给思想的表达造成了层层束缚。尽管北朝和隋朝都有人士起来反对这种文风,某些帝王甚至不惜以行政手段来强行改革文体,但都没有成功。直到中唐时期,韩愈继盛唐以来兴起的文体革新思潮之后,旗帜鲜明地倡导师法先秦两汉散体化的 “古文”传统,并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的主张,写出了一系列语言精练、文笔流畅、长短自由的散体文。这种散体文并非秦汉古文的机械模仿,而是以自由、自如、自然的精神而创造的一种新文体。韩愈的主张及其写作实际,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响应者日渐增多,文风逐渐转移。到北宋时,古文便开始占上风,最后成为通行文体。后人标榜的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就是古文大家。“古文”从此也成为一种文体概念,凡是单行散句、没有特定形式要求的文章,都可谓之 “古文”。 古代的文字。一是广指小篆以前的文字,一是广指殷周或殷周前的文字。宋郭忠恕《汗简》云:“鸟迹科斗,通谓古文。”狭义专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晋卫恒《四体书势》:“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即孔子壁中书也”。王国维《史籀篇?序》:“壁中古文者,周秦间东土之文字也”,字见魏《三体石经》中的古文。 ①文字学名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等书。自汉至今,先后有7种涵义: (1)又称大篆。泛指小篆以前的各种古文字,包括传说中远古时期造字之初的龙书、云书和现知最早的汉字陶文、甲骨文、金文、籀文及六国文字、鸟虫书等。秦代改革文字、创制小篆以后,小篆前的各种古文字遂不再通用。到了两汉,人们对之已很陌生,故统统称之为古文,一直影响到清末。古人的这种认识,反映了当时文字资料的匮乏和古人研究的不足与混乱。其中连实系伪造的龙书、云书等也归属在内,因为远古时期的文字,现知至今还无任何足资参用的材料;(2)古文字的简称,泛指隶变以前各种现知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籀文、六国文字、古泉文、鸟虫书和小篆等,与秦汉以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相对(“今文”在两汉时期指隶书)。这是近现代学者以相继发现和出土的原始文字资料为依据、科学研究以后提出来的,实是一个文字系统和大的种类。其结构和书写均有很强或较强的象形特点,与以笔画符号化为特点的今文字相去甚远。就本质而言,这一意义上的“古文”乃是象形性的表意字,而今文字则是符号化的表意字,区别明显;(3)泛指战国时期秦以外六国通用的文字,通称六国文字。这一说法源于后蜀林罕的《字源编旁小说?自序》:“降及夏商周,通谓古文。至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七国分裂,篆与古文随其所尚。”近人王国维则是此说的代表人物。在其《史籀篇疏证?序》中,他提出并论证了“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的观点,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差不多已成公认的定论;(4)又称蝌蚪文、漆书,专指孔壁古文。(5)指《说文解字》中的古文,作者东汉许慎称系孔壁古文及西汉张苍所献《春秋左氏传》中的“古文”(与孔壁古文全同)之汇总,实际是新莽时改造过的“古文”。其字特点为结构属篆而异体较多,与大、小篆具有明显不同,写法更是中间粗、两头细的形式;(6)新莽六书之一。东晋王恒《四体书势》:“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即孔子壁中书也。”按:此说未是。孔壁古文传为蝌蚪之形,新莽六书之一的古文则中间粗,两头细,两不相符。其原始材料保存在魏三体石经之中。只是石经早已残缺不全,故仅可窥具一斑。《说文解字》中的古文也可作为参考;(7)指籀文。《汉书?王莽传》:“征天下通史篇文字者。”注:“史籀,史籀所作十五篇古文书也。”②经学名词,古文经的简称,与今文经相对。《汉书?艺文志》:“唯费氏经与古文同。”③指文言文。先秦两汉的书面语文章及其后各代的仿古之作。 古汉字字体的名称。古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其名称起于汉代,后世继续沿用。狭义专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如《说文解字》和曹魏时代《三体石经》中所收的古文及历代出土的六国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及近年长沙仰天湖楚墓中所发现的竹简上的文字,与通行秦国的小篆不同,秦始皇推行统一文字时被废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