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台分类:【传统文化】 ①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供观赏、眺望,游观用。古时台也用作宫殿基座,在雄大基座上修建宫、室、楼、观,显得更壮丽雄伟。②古代官署名。应劭《汉官仪》上:“汉因秦制,故尚书为中台,谒者为外台,御史为宪台。”后世有称官为台者,如明、清称布政使为藩台,按察使为臬(聂nié)台等。③古代奴隶中最低的一个等级。《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在中国的建筑学中,房子的顶与台都具有宇宙观的意义。古文献中有“天覆地载”之说。台一般做成矩形或方形(偶数、阴性),很少做成圆形(奇数,阳性)。山坡上的稻田修成台阶状,田里的水一层层地往下流。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修建活动平台来用于献祭,宴饮和迎接客人。 “月台”指西方人所说的车站站台。 我国古代宫殿及御苑中供眺望、观赏、举行某些仪式或作宫殿基座的有一定高度的建筑物。平面有圆形、方形、矩形;立面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古代帝王宫殿自夏商时起即采用高台建筑,即殿身建在一巨大的矩形或方形平台上,四周砌砖或石栏杆,正对殿门建一多级台阶或御道。在御苑中则在高台上建楼阁,作游乐宴饮、观赏景色或歌舞的场所,如著名的灵台(周代)、铜雀台(三国时期)。有的高台为皇帝举行祭祀天地等仪式的场地,如北京天坛内祈年殿以南的高台。这是一座三层高的巨大圆形平台,高约五米,各层周围砌有汉白玉栏干。数十级台阶通至台顶,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 战国时赵国园林遗址。在河北邯郸市内。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前325―前299)为观看军事操练和歌舞而建此台。以其台多连聚如丛,故名丛台。史载台上旧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多景致,规模宏大,设计奇巧,名扬列国。现仅存一台,高7米,东西长59米,南北宽22米。台东有如意轩,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为纪念赵王如意而建。北为武灵馆,西有回澜亭,东有门楼,可由此毙旋直上台顶,台上有明代所建据胜亭,台西边有湖,湖中旧有乐毅庙,改建为亭,以乐毅为望诸君而称之为望诸榭。湖东北处为七贤祠,奉祀赵国“七君子”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赵奢和李牧。台在历史上久享盛名,名人题咏甚多。台周湖光山色,草木葱茏,松柏夹道,为邯郸游览胜地,现已扩建为丛台公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