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台基与佛教的文化亲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台基与佛教的文化亲缘

分类:【传统文化】

两汉之际印度佛教东渐之后,中国台基文化曾经经历了一场文化观念上的“革命”,它将佛座这一佛教文化观念与中国自古而来的灵台文化观念糅合,结果是印度佛教文化被中国化了,成为一种新的台基文化。

王振复《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一书曾指出,东汉之后,中国建筑的台基别称须弥座,这是受佛教须弥座文化观念影响之故。从印度佛教须弥座到中国建筑台基之须弥座艺术的文化转化,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文化课题。例如,坐落于北京北海琼华岛之巅的白塔,清顺治八年(1651)始建。后两度重修,其台基是一个须弥座形制,砌为砖石结构折角式。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为清西藏班禅六世衣冠灵塔,为印度佛陀迦耶式主塔居中,基座为八角形,又是一个须弥座。沈阳清东陵台基亦然。(图三)

须弥座出现在佛塔之上,不足为奇。有趣的是,天安门 (原名承天门)、太庙、皇史?(表章库)、九龙壁,甚至在1949年之后所建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也都有一个甚至两个须弥座台基。中国人为何在建造一些重要建筑时,如此热衷于须弥座文化?

考其源头,所谓须弥座,原是印度佛教所幻想的须弥山上的一种佛座,梵文写作Sumeru。

据佛家所言,须弥山是处于“世界”中心之山。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称,“凡器世界之最下为风轮,其上为水轮,其上为金轮即地轮,其上有九山八海,即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与须弥八山八海与铁围山也。其中心之山,即为须弥山。”又说,此山 “入水八万由旬,出水八万由旬,其顶上为帝释天所居,其半腹为四天王所居,其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其第七金山有咸海,其外围曰铁围山,故云九山八海”。《注维摩经(一)》云,“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秦 (指中国) 言妙高,处大海之中。”

这是佛教所想象的佛国本相与世界面貌。

佛教须弥座文化之所以为中国建筑文化所 “认可”,是因为它恰好契合了中国人关于建筑的文化心理。

其一,佛教之须弥座处于 “世界”“中心”;

其二,坚固不坏,须弥座为 “金刚山” 上的佛座,“其性坚利,百炼不销”;

其三,此“山”此 “座”,“入水”很深,“出水”很高,“妙高”无比。

这三大文化 “特性”被中国人看中了。

图三 沈阳清东陵台基石雕

图四 石窟中所表现的台基装饰与组合基座(选自萧默《敦煌建筑研究》)

中国建筑具有强烈的居中,尚中空间意识。《吕氏春秋》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中国建筑在观念上愿其“立于万世”。实际上由于以土木为材,未能长存,但其要求建筑物“永存不朽”的观念与愿望必须得到满足。

中国建筑一般由于其强烈的亲地倾向,向四处铺开,作群体组合,而一般不甚高峻,但这一也是材料、结构所带来的缺陷,必须得到弥补。

于是,中国台基文化就迅速引入了佛教须弥座文化,它同时满足了中国人要求建筑象征处于世界之“中”,永固不坏与建筑象征崇高的文化心理,使佛教须弥座变成了中国建筑须弥座艺术,一种特别的台基文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