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台湾岛――浮福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台湾岛――浮福建

分类:【地域文化】

在地质构造上,有一种海岛叫大陆岛。这种海岛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造成沉降,海水浸入,使大陆的近海部分与大陆相隔离而形成。其地质构造与邻近大陆相似,往往面积较广、山势较高。台湾岛就是这样形成的一个大陆岛。根据地质学的分析,华中、华南各地“古生代”晚期的海相地层中,绝大部分是石灰岩。台湾岛东海岸的太鲁阁峡、苏(澳)花(莲)公路一带,也有很厚的石灰岩层。后来,与大陆的“燕山运动”几乎同时,台湾岛也发生了剧烈的地壳变化,地质学上称“南澳运动”。原来的石灰岩层与酸性岩浆的化合,成为陆地浸蚀而成的砾石层,台湾岛升出海面成为陆地,并与大陆的福建省连接为一个整体。这时大陆的华中、华南的海水,经过“燕山运动”而干枯,但是,地壳的运动却从没有停止过,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与大陆也时而连接,时而分开。因此,从地质学上看,台湾岛是华夏古陆东侧的界缘山脉。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张振标两位教授根据台湾第四世沉积物研究判断,在距今1万年前的末次冰期间,台湾海峡曾出现过三次海退,远古人类沿着隆起的福建东山陆桥,经澎湖列岛再沿浅滩抵达台湾岛,其登陆地点是台南一带的海滨。

3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台湾“左镇人”与“长滨文化”的创造者,就是这样由大陆来到台湾岛,开创了台湾文化的先基。

我国古代学者没有地质学的科学知识,只是朦胧地提出了台湾岛与大陆的地缘关系:“台地负山面海,诸山似皆西向,皇舆图皆作南北向。初不解。后有闽人云:台山发轫于福州鼓山,自闽安镇官塘山、白犬山过脉,至鸡笼山,故皆南北峙立。”

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送给台湾岛一个雅号“浮福建”。那是说台湾岛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天地造化,沧海桑田。这片孕育台湾文化的土地,由台湾本岛、澎湖列岛、兰屿、火烧岛、七星岩和钓鱼岛群岛等87个岛屿所组成。位于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1°45′25″至25°56′30″。陆地面积3.5989万平方公里。台湾本岛成纺锤形,或说像一片漂浮在海面上的烟叶。南北长约394公里,东西最大宽度为144公里,环岛周长1139公里,面积为3.578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大岛。岛上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2/3,平原只占1/3。地形呈中间高两侧低的态势。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和阿里山山脉,依次由东至西成东北――西南走向平行排列。西部有台南平原、屏东平原,东部有宜兰平原、台东纵谷平原;还有日月潭、埔里、台中、台北四盆地。由于山势陡峭,河流短小湍急,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条,其中16条分布在西部。台湾本岛海岸线平直,长1140公里。东海岸多悬崖绝壁,最高处可达700米。太平洋波涛冲击、海水浸蚀,留下了许多宽广的岩洞,曾是旧石器时代“长滨文化”人的?息之所。西海岸北段浅滩平铺,属泻湖海岸,有狭长的水道与台湾海峡相连,便于人们拢舟登岸;南段海岸较高而形成台地,也有高雄港为良津。北回归线横穿台湾中部。南部为热带气候,北部属亚热带气候。低平地区长夏无冬,四季长青。森林广被,香蕉、菠萝等植物果实,千百成群的鹿及其他野生动物,足可供农业文明到来之前的古人类果腹,宽广的岩洞则是天然的住所。新石器时代,大陆沿海的九夷、百越之民,乘浮?、驾方舟,先后渡海来到台湾岛,创造了“大坌(音bèn)坑文化”、“圆山文化”、“凤鼻头文化”和“十三行文化”等,已发现的遗址近千处。汉唐以降,特别是明清两代,闽、粤两省的汉族群众来到台湾后,首先以西海岸的平原、盆地为立足点,进行垦荒拓殖。在这里再建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两支奇葩――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据说,泉州一带的“阿拉伯人后裔”上万人,在明朝末年随郑成功入台,又为台湾岛增添了新的文化成份――伊斯兰文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