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史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史记

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撰。130卷。始撰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至征和二年(前91)基本完成。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利用国家收藏的文献,尤重实地采访资料。记事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约3000年历史。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部分。526500字。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10表以通史事的脉络。本纪12篇,是全书的总纲,依年编次历代帝王大事;表10篇,将人物事件按时代用表格列示,分世表、年表、月表3种;书8篇,综合记事,记述礼、乐、律历等典章制度的沿革。其中“河渠”“平淮”二书略记汉代社会经济状况;世家30篇,编年与传记结合,记述诸侯世系及汉初功臣、贵戚事迹,把孔子、陈涉皆列入,以褒扬其首功;列传70篇,记述各类卓异人物,还记载了各族和邻国的历史;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叙述家世、撰书经过、意旨和史学见解。此书史料搜集广泛,论断精辟,所创纪传之体,为后世所效法,在史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所记历史人物与历次战争,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流传中曾有残缺。汉元帝、成帝间褚少孙等补撰《武帝纪》、《三五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又补缀武帝天汉以后史事。后人注释有南朝宋裴?《集解》、唐司马贞的《索隐》、张守节《正义》。宋代将三家注分别排入正文之下,便于阅读。论著有清梁玉绳《史记志疑》、近人崔适的《史记探源》。明清以来版本不下几十种,以武英殿本最为流行,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新点校本。

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近撰。130篇,为中国第一部经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年)撰成。后其书有缺,元帝、成帝间褚少孙补撰《武帝纪》、《三王世家》等篇,又附缀武帝天汉以后史事。司马迁职居史官,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利用国家收藏的文献,益以实地采访的资料,取材极富。记事起于传说的黄帝,迄于汉武帝,首尾共3000年左右,尤详于战国、秦、汉。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五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后人注释有南朝宋裴的《集解》、唐司马员的《索隐》、张宋节的《正义》。宋代将三家注分别排入正文之下,便于阅读。清梁玉绳著《史记志疑》,曾对书中史事加以考证。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令注考证》,汇集诸书,便于参考。

史书名。原称《太史公书》,魏晋时始称为《史记》,《隋书?经籍志》标立史部,以《史记》为正史之首,遂成定名。西汉司马迁撰。130篇(亦称130卷),记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余年史事,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所创纪传体,为后代撰史奉为正宗。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和70列传组成。“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其中《货殖列传》、《河渠书》、《平准书》等为经济专史,大量先秦及汉初百余年间之经济史料赖以保存;《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少数民族活动,为研究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之重要资料,弥足珍贵。另仿《左传》“君子曰”而为“太史公曰”,或褒贬人物,或贯通古今,首创序赞体史论,为后世史家竞相仿效。《史记》记事简明,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亦有很高地位,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后人注释影响最大者为南朝刘宋裴笥《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此即所谓“三家注”)。三书原本自各单行,至北宋时,始将其散列于正文之下,合为一编,以便检阅。清代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梁玉绳《史记志疑》、王念孙《读书杂志》、郭嵩焘《史记札记》等校补考订《史记》,亦颇精当。日本泷川资言(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搜罗宏富,足资参考。解放前,哈佛燕京学社编《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以及中华书局出版之《史记人名索引》,均为有用工具书。通行版本主要有百纳本、影印宋代黄善夫本,清代乾隆年间武英殿本、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张文虎校正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有新校点本。

第一部“正史”,也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通史,总括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史事。因撰者司马迁曾为太史令,自称“太史公”,故其书原名 《太史公书》,魏晋之际才开始被人称为《史记》。《史记》之前的古史,有纪、世家、表、书等体裁,如《禹本纪》、《世家》、《春秋历谱牒》、《尚书》 等,但均为一书一体,而且组织也不够缜密。司马迁首次将各种体裁合为一书,创为纪传体,其中各体篇章既互相独立,又彼此呼应,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上古至当朝不同人物的历史活动。《史记》虽被后代钦定为 “正史 “,但其思想绝不“正统”,相反却与汉代以后被奉为正宗的儒家思想大异其趣。班固曾经批评司马迁说: “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弊也。” 甚至有人以其为 “谤书”,魏明帝曾说: “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 《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现代学者多以此为据,来证明 《史记》 的不朽价值。其实,作为一部史学著作,《史记》的生命并不在其敢于标新立异或褒贬帝王的胆识,而在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的 “实录” 精神。如其记载当朝开国皇帝刘邦的风云际会,既有其英雄的一面,也有其无赖的一面,后代史家的笔下,是难以达到这种真实程度的。因此,尽管 《史记》 多文学笔法,鲁迅曾誉其为 “无韵之 《离骚》”,但仍被后代读者视为信史。《史记》所记载的历史人物,涉及帝王、诸侯、贵族、官僚、将帅、学者、文人、策士、隐士、说客、刺客、游侠、医士、商人、占卜者、俳优等,凡是在历史上有影响者,都为之立传。这与后代“正史” 的选择标准颇有不同。从文风上说,司马迁不同于后代史家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感情色彩常常情不自禁地流露于笔端,如《孔子世家》: “《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又如 《屈原贾生列传》: “余读 《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再如 《伯夷列传》: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生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灾祸者,不可胜数也。倘若天道,是邪?非邪?” 再如 《管晏列传》: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再如 《李将军列传》: “《传》 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诸如此类,常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但却是史家大忌。后代史家以平静的心情来叙述历史,绝不让个人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也许更像“史笔”,但却失去了 《史记》那样的魅力。《史记》 问世后,注家很多,而以南朝宋裴?的 《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 《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 《史记正义》最著名,这就是与现代通行版本合印在一起的所谓“三家注”,为研读《史记》 的入门。

书名。原称《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撰,130篇,52万余字。现通行版本为中华书局校点本。现存最早版本为南宋黄善夫刻三家注本。

本书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约3千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事迹。其中本纪12篇,记载历代帝王世系与国家大事;表10篇,记载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与简要政治事迹,分世表、年表、月表3种;书8篇,分别记述天文、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制度和情况;世家30篇,记述西周至战国时期诸侯国的世系和历史,以及汉朝丞相、功臣、宗室、外戚的事迹,还记述了具有特殊文化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孔子和陈涉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社会各阶层、各方面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最后1篇《太史公自序》,叙述作者的家世和事迹,并说明撰写本书的经过、意旨及作者的史学见解。在全书各篇中,还发表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及一些史实的补充,以“太史公曰”标明。全书贯穿了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观。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所创纪传体例为历代著史者遵循取法,竞相仿效。其详今略古的史法,直书实录的史笔,论断精审的精神也被后世史家奉为著史之典范。故郑樵《通志》誉之为六经而下,惟有此作。本书记事全面而系统,保存了大量重要的历史资料。如远古的商代,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很少,而本书详记其历代帝王之名号,自殷墟甲骨文发现以来,书中所载之名号均获证实。此外,对当时国内少数民族和汉朝邻国历史的记载,也为各族和我国邻国的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书还以文字绚丽、叙事生动见长,故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鲁迅曾誉之为“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很重视它,已被译成英、法、俄等好几国文字。

书名。原名《太史公书》,《隋书?经籍志》及以后诸史皆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一百三十篇。迁父谈为太史令,临终嘱迁:“无忘吾所欲论著。”迁继父志,约于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4)撰成此书。其间,司马迁因受李陵事件牵连触怒武帝而遭腐刑。他忍辱含诟,以文王、孔子、左丘、屈原、孙膑、吕不韦、韩非等历史人物在逆境中愤发有为的精神自励,坚持完成撰著。《汉书?司马迁传》称,原书中有十篇“有录无书”,元帝、成帝间褚少孙补撰所缺各篇,并缀以武帝以后史实。三国魏张晏谓,所缺十篇为《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南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东莱吕氏云,原书《景纪》不缺,《武纪》缺,其他八篇部分缺佚。古注主要有南朝宋裴笥《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三家注初各为一书,宋元丰刊本始将三家注合刻为一书。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汇集诸家注释,便于参考。现存《史记》不同版本约六十余种,通行的有武英殿本、百衲本和中华书局出版的顾颉刚等人标点本。司马迁从《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中拮取了丰富资料,加以亲身游历考察所得,撰成《史记》,以空前宏大的规模描述了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和列传七十篇构成基本部分,主要是人物传记,也包括少数民族和邻国历史。《书》八篇,篇目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记载礼、乐、祭祀等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及社会经济生活。《史记》叙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讫于西汉武帝,详于战国、秦代和汉初。《表》十篇,以时间为顺序统系史事。三代仅列世表,春秋、战国列年表,楚汉之际列月表,汉代则分别列诸侯王、功臣、将相、王子年表,体现出略古详今的撰著思想。《史记》把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制度与大事,同政治制度、政治大事并于一书,又把著名学者、医生、商贾、游侠、农民领袖等人物的传记,与帝王将相并于一书,还把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写成列传,完整地反映了历史面貌。《史记》把项羽与秦始皇、汉武帝一并列入本纪,把陈涉同诸侯一并列入世家;《景帝本纪》敢于“其言其短”(《史记?太史公自序》注引卫宏《汉旧仪》),《武帝本纪》称赞武帝功德的同时,揭露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史记?汲黯列传》,斥责酷吏残忍作风的同时,赞扬他们“据法守正”、“争天下大体”的伉直廉洁操守;《游侠列传》赞扬下层人物的侠义行为。凡此都反映出褒贬人物的求实精神,具有杰出的思想价值,被誉为“不虚美,不隐善”的“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赞》)。为探求“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不拘于学派成见,吸取儒道等家的成就,自成一家之言,反映出汉初的时代精神。写作方法尊循孔子所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的观点,以叙事为主,写是非褒贬于叙事之间,又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论。《史记》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创之作。在本纪、世家、列传中描写了大批历史人物,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善于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波澜起伏,行文错落有致,形象生动鲜明,语言畅达明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赞许《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樵称:“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顾炎武:“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中即见其旨者,惟太史公能之。”唐代以后的传奇作品以至《聊斋志异》等小说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史记》的影响。欧阳修的散文简练流畅,纡徐唱叹的特点,深得《史记》的神韵。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和戏剧也从《史记》吸取了丰富营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