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奈,沙努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奈,沙努希分类:【文化精萃】 印尼诗人、剧作家、新闻记者、历史学家。为《新文人》派代表之一。1922年在巴东和雅加达荷兰初中学习。1925年在雅加达师范学校学习。曾在雅加达司法学院学习过一年。1929―1930年去印度学习印度文化。回国后当过教师,因加入印尼民族党、苏门答腊青年和印尼运动等政治组织而被撤职。1931―1933年任《出现》杂志编辑。1933年编辑《新文人》杂志。1936年任华文―马来文《觉醒》杂志印尼语编辑。1941年任图书出版社编辑。日本占领印尼期间任文化局局长。中学时代便开始写诗。1912年的诗作《祖国》登在《苏门答腊青年》杂志上。1926年搜集在诗集《爱的激情》中。另有诗作《彩云》(1927)、《流浪者之歌》(1931)。用荷兰文写了两个剧本:《爱尔朗加》(1928)和《神鹰的沉默》(1929)。其他用印尼语写的剧作有《克尔塔贾雅》(1932)、《麻喏巴歇的黄昏》(1933)、《阿周那的婚礼》(1940)。学术著作有《印尼历史》(4册,1942)、《印尼古今通贯》(1952)、《古代传奇选》(1946)等。为印尼竭力推崇东方文明的代表人物。主张吸取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互相取长补短。反对全盘欧化。其文艺作品充满东方神秘主义色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