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司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司马分类:【传统文化】 ①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相沿。主管军事。古时重车战,以马拉兵车,故名。据《周礼?夏官》所记,有大司马、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等。春秋晋国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代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等之属官均有司马;边郡亦设置千人司马,专管军事。魏、晋以后,刺史多以将军开府,司马为军府之官。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马1人,位于别驾、长史之下。明、清因称府同知为司马。②复姓。以官为姓。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周宣王时有程伯休父为司马,其后为司马氏。汉有司马迁、晋有司马炎、宋有司马光等。 官名。西周始置。《尚书?立政》载周公设官分职,有司马之置,当为中央政府的政务官员,掌军政之事。《周礼?夏官?序官》云:“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又《周礼?夏官?大司马》记:“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司马见于彝铭者甚多,如《师簋》、《师父鼎》、《师?簋》、《师晨鼎》等,均载司马为主军政大权的高级武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掩为司马,子木使庀(注:音痞,治也。)赋,数甲兵。……量入?赋,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卒、甲?之数。”《周礼?夏官司马》载:“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据此,司马位列六官之尊,为最高军事长官,负责统领军队,掌管军政、军赋,地位颇为隆尊。司马属官众多,见于《周礼?夏官》的,有司右,掌军旅车政;司士,掌名籍俸禄之政;职方,掌军事图籍;司勋,掌论功颁赏之责。司兵,掌五兵(戈、殳、戟、酋矛、夷予等五种战车上使用的兵器)及五盾等兵器军械;射人,掌射礼;司甲,掌甲铠之属;等等诸司。另据《周礼?夏官?大司马》载,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之职官。春秋时各国均置司马,其职掌各有不同,然俱为军事官员。楚国司马为三军主帅。据《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救郑,司马将中军,令尹将左,右尹子辛将右。”晋国作三军,别置司马,位在将佐之下。燕设司马,掌军政。汉代司马名目繁多,执掌各异。汉因秦置,以掌军政的司马为太尉,亦曾设大司马以代太尉。另外,宫门、守将、大将军、将军、校尉等武官都有司马为属官。边郡守佐有司马,如西域司马,掌军事。光武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建武二十七年(51年)又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国时,魏、蜀、吴均设大司马为上公,且以领兵马征战、屯兵御敌为职掌。两晋、南北朝诸国多设大司马为上公。北周仿周制六官,设夏官司马。隋唐时期,州府佐吏有司马,位在别驾、长史之下。唐初,设治中为州府佐吏,高宗即位改称司马,其职守为监州,主官缺时亦有主州政者。上州司马秩从五品下,中州司马秩正六品下,下州司马秩从六品上。唐代司马,多有朝官贬任者。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王叔文、王?等人进行改革,失败后多被贬为远方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之变”。宋代司马与上史、别驾并为州之上佐,但为虚衔。金、元王府官员有司马,掌府事。明、清不设司马,以司马别称兵部尚书。 官名。西周开始设置,春秋、战国沿之,掌军政与军赋。汉武帝时废太尉,设大司马,掌宫廷实权,故后世用作兵部尚书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东汉大司马改为太尉,大将军营五部,部各设置军司马1人。魏晋至宋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切府务,参与军事计划。隋唐两代州郡府佐吏有司马1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一般用以安排贬斥之官,有名无权。明、清两代称府同知为司马。 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掌管军政与军赋。春秋时为鲁国三官之一。《左传?昭公四年》:杜泄谓季孙;“夫子(叔孙豹)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左传?哀公十一年》:“将战,吴子呼叔孙(州仇)曰,‘而事何也’?曰,‘从司马’。”鲁国卿大夫家也设司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糸戾言于其众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