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分类:【传统文化】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的经济思想多记录在所著《史记》的《平准书》与《货殖列传》的篇中,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重视物质利益的义利观。义、利关系,在先秦诸子中久辩不休,归根结底是道德决定物质利益,还是物质利益决定道德,司马迁则认为物质财富是道德观念的基础,“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史记?礼书》以下只注篇名)。他非常重视人们为追求物质利益而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并认为是治国之道,农、工、商、虞“求富益货”是“民所依食之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他批判老子无欲、寡欲、“至治之极”的思想是“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在他看来“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分之。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同上)。 强调求利致富的自利观。司马迁认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人们凭自己能力拼力求富取利,“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是天经地义的,“若水之趋下”,即便“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亦不例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这种追逐物质利益的行为,“非道之所符”,而是“自然之验”。但他反对“弄法犯奸而富”的行为。他把求富的途径划分三种,“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从事农业生产致富为“本富”,经营工商致富为“末富”,“劫人作奸”、“掘冢饰币”、用“危身取给”为“奸富”,他不否定末富而反对奸富。对“奸富”行为他主张用道德思想去防范,“以礼义防于利”(《平准书》)。 提倡经济放任的治国观。司马迁基于人好利求富“以得所欲”是自然之理的认识,主张国家不应干涉人们的经济活动,治国在于“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急”。所谓“因之”,就是依经济发展之势听其自然,不加干涉,这是最好的政策,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教育规劝,复次是整顿划一,最糟的是政府垄断与民争利。他认为社会经济“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只要“各劝其业,乐其事”,必会使国家财富大为增长。至于出现富者“累巨万”,贫者“不厌糟糠”的分化现象,他以为是正常的,“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不是国家干涉所能解决的“贫富之道,莫之予夺”。 宣扬治生之术的重商观。司马迁认为商业与农业同样重要,“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商人的经营活动是“取与时而息财富”,无害于国于人。他则为商人立传,宣传他们的经商之道。如要重视积累,“无积聚而多贫”,“富给之资……坐而待收”;要预测市场行情把握时机,“乐观时变”,“时用则知物”;要储饶待乏放眼未来,“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要加快资金周转,要价不可高,“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善于经营普通货,“欲长钱,取下谷”;要学会一技之长,出奇制胜,“诚壹”,“富者必用奇胜”;要当机立断,“若猛兽挚鸟之发”;要有勇有谋有智,“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等等。 总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在总结前人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前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