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各地婚嫁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各地婚嫁习俗分类:【中国民俗】 我国古代婚俗在礼仪上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阶段。历史上广东各地婚礼“大抵仿古者六礼而行”,但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婚嫁礼俗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在广东的一些地方,这种仪式既隆重,又繁琐,还夹杂了许多迷信色彩。广东各地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进步,虽有较大的变革发展,但仍保持了我们民族的基本礼仪,充满了地域民俗特色。 广州人的婚仪广州民间的旧式婚礼顺序大约是这样进行的: 送年庚。古代称“问名”。即女子的庚帖,俗称“问八字”。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的年、月、日、时。女家接到庚帖后,用红柬写上“坤 ① 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由媒人带回男家。男家收到女家的庚帖后,将其放在祖先案前或米缸内3~7日,如果家里没有打破器物和发生不吉利之事,将女庚和男庚交给算命先生推算,若男女八字相配,即将男子年庚,亦用红柬写上“乾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托媒人交给女方。如彼此合意,即择日下定。如遇八字有相冲,就合不成婚事。广州民间把“问名”与“合采”两个过程合在一起进行。即在“问名”的同时,也了解对方的门第、财产、年龄、职业、品貌、健康等,一般将这些情况了解清楚后再行送年庚的礼仪。 但自五四运动以后,知识青年崇尚自由恋爱,基本冲破了单纯由父母包办、媒妁之言的封建枷锁。经媒人引介后,男女双方可先行直接见面。到了20世纪40年代,双方可以坐在一起进行交谈,女方满意,男方就向媒人(引介人)奉上丰厚的利市表示合意。 小聘。即男女双方的家庭经过交换年庚后,把“双造八字”写在龙凤礼书上和聘礼一起交由媒人送给女家决定婚约,也即是订婚凭据,称为“义定”。举行“小聘”后,姻亲关系就算成立了。 大聘。即结婚前两亲家互送聘礼的仪式。此时,男方向女方送去的聘礼应有礼金、礼联、鱼肉、鸭蛋、海味、香烟、礼饼、糖果、槟榔等;女方回以响糖、棋子饼,以及新郎所穿用的衣帽、钱包、鞋袜等物。双方的礼饼,一般都要分给邻里、亲友。此时,女家要为女儿做“行茶礼”招待亲友,以示婚事已定等待嫁期。 待嫁新娘此时便被“软禁”起来,叫“住阁”或称“上阁”。请一些年龄相仿的女友相陪(伴阁),开始“叹情”,即哭嫁。开叹的歌词,因人因事顺口而歌,一般多叹父母的恩德,舍不得离开,以及痛骂媒人割断父母和女儿之情等。此俗由来已久,各地也然,清代最盛,民国时期开始逐渐淡化。 在女方送嫁妆来之前,男方还要行安床仪式。将新房粉刷一遍后,安置新床。习俗认为,婚后夫妇能幸福、生儿育女、瓜瓞连绵,全仗新床安置得好。因此,要请家境富有、儿孙满堂的“好命婆”主持仪式。摆上各种供品,将床安置好后,念四句“百年偕老,福禄鸳鸯,琴敦瑟好,牙笏满床”,最后燃放鞭炮结束。 送嫁妆,这是一项非常繁杂的送嫁礼仪。陪嫁物品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品,除了睡床之外,殷富之家当然应有尽有,一般家庭也要尽力而为,俗语说“贴身家嫁女”,一点不假。嫁妆大致有金银珠玉、翡翠首饰(平凡人家可以象征性送一两件)、四季衣服、被褥帐帘、锦绣花枕、银铜锡铁器皿、火钳、剪刀、盅盂碗碟、台椅箱柜、漆器盆盒、刀尺针指等等;其中有件绝不可少的,就是“子孙桶”(便桶)。此桶,外边漆成红色,桶内装有用红线穿连的铜钱、百果等,专由二人抬送到男方家时放在新人房榻侧。桶面盖上两块红绿布,里面用红布写满吉利之语,备上一封利市,待新房开门之日,在亲友中找一男童开盖,将利市酬给开盖的男童。如是大户之家嫁女,还有侍婢、肩舆、房产契证等随嫁,真是要送走半个身家。 迎亲礼,这是整个结婚仪式中最惹人瞩目的礼仪。虽然富贵人家与平民百姓有较大的差别,但一些仪式都得要有。迎娶时,男方要事先到专业仪仗铺订定,仪仗铺有高、中、低三个档次,由顾主选择。大致有高灯、大灯笼、彩亭、狮鱼人物亭、彩旗、八音锣鼓、花轿等。迎亲花轿和仪仗队按预定时辰到达女方家,花轿停在大门外,吹鼓手起劲高奏,迎亲者们在大门外叫门。新娘更加大声地哭叹。伴娘女友们则紧闭闺房,向男方迎亲的人们大出难题,大索利市,最后由女方家长出面“调解”放人,皆大欢喜。 良辰一到,女家点起由男家送来的龙凤花烛,插在祖先案前,新娘穿着红花大褂、绿色长裙,头戴凤冠,脚穿红绣鞋,由大妗姐从室内背出大堂,站在放于地上的大米筛上,向祖先和父母拜别。此时门外燃放鞭炮,母亲拿起一块红头巾盖在新娘头上,再由大妗姐抱上花轿。在出门上轿的“路”上,由一妇人为新娘打伞遮阳,由另一妇人一边向新娘花轿撒米,一边念祷吉利之语。花轿起程之后,新娘的父亲、叔伯及亲族人等,要一起乘轿将新娘送至半路才返回家来。新娘如有胞弟的,也要乘轿将姐姐送至男方家,俗称“舅爷仔”,当日返家。富贵之家,还有陪送的婢女(送嫁妹),乘青轿跟随在新娘花轿后面到新郎家。新娘入门后,男方的大妗姐三日内随侍在新娘身边,除寝睡外,寸步不离新娘。 新娘的花轿来到男家门口停下,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到轿前躬身作揖,踢踢轿门,随即回到堂前站在事先备好的椅子上。新娘下轿,大妗姐一手拿着米筛遮住新娘的头顶,一手扶着新娘跨过放置在门槛上的火盆,登堂与新郎并排向外拜天地,转身向内拜祖宗,然后新郎新娘对拜。拜毕,由特请的“寿星公”为新郎新娘祝福,举起玉如意向新娘轻扬三下,口念“多福多寿多男子,大富大贵大吉祥”。祝福完毕,礼生(司仪)高喊赞礼“梁鸿配孟光,五世得其昌,共挽同心结,牵红入洞房”。接着将一条长红布巾一头交给新郎,另一头交给新娘,由大妗姐和女宾们拥进新房。紧接着举行撒帐仪式。新郎新娘并坐在床沿,放下帘帐,由主婚人请“好命婆”向帐前帐顶撒红筷子,意祝新娘“快生贵子”。撒毕挂帐,再由“好命婆”向新郎新娘喂食莲子羹,意为“连生贵子”。新郎和女宾们全部退出。大妗姐关起门来为新娘换妆,然后由翁姑设宴招待初入门的新媳妇(新抱),请两位年轻伴娘和两位少女作陪。 晚上举行闹新房活动。闹新房,又称“闹洞房”,是中原非常悠久的传统习俗。广州人闹新房,多是新郎的姑表、姨表、朋友、同学等。其内容大多是要新郎新娘唱歌和出联答对等。如是知识阶层闹新房相对较为文雅,若是市井小民多半闹得很庸俗,弄出许多尴尬场面。 婚礼最后一项便是三朝回门。回门又称“归宁”,即新娘三日之后回娘家。过去广州新娘的回门俗是最具愚昧、庸俗与污辱人格的一种陋俗。新娘回门那天,除了一般礼品之外,还有“全猪”(即烧猪),以新娘回门有无“全猪”来验证新娘是否“完璧处女”。且这“全猪”是新娘回门之时,特别请人抬着招摇过市,让人众目睽睽地进行议论。据《清稗类抄》载:“(粤人)成婚之夕,新娘为新郎脱鞋,即授一白巾,备交合后拭秽之用也,如有新红,即为完璧,可吃烧猪。”愈溥臣在《荷廊笔记》中云,广州婚礼,于礼成后三日,返父母家,必以烧猪随行,其猪数之多寡,视夫家之丰瘠,若无之,则妇为不贞矣!余有岭南杂咏,内一绝云: 闾巷谁教臂印红,洞房花影总朦胧; 何人为定青庐礼,三日烧猪代守宫。 广州人从前嫁女,从她上轿以后,一直到她归宁这段时间里,都是惴惴不安,要等到女儿回门时与全猪一起回来才能放下心来。要是没有全猪同归,那就不知要闹出什么大乱子来了。轻则吵闹不已,重则立即发生婚变,出现退婚的恶果。这时,女家如收到全猪就会比收到任何礼物都高兴,立即将全猪分送亲友与街邻,以示女儿的贞洁。 广州人现在的婚礼,已与旧俗不同了,礼仪过程都进行了简化。但是转而又受海外风俗的影响,嫁妆的内容虽与以前不同,但仍很讲究,注重价值和派头,时兴金项链、宝石戒指、玉手镯、金钻耳环等,还有各类高档家电,如电视机、音响、电脑等。至于“子孙桶”虽已不再有,但仍有少数人在遵循旧俗,象征性地买个高身痰盂,圈上红纸以代替。迎亲也已不用花轿与高灯、彩旗、八音锣鼓,而改用豪华小汽车和用手电筒顶替灯笼。新娘新郎所乘坐的小汽车,车身外面装饰彩带,有的在车头上还装上一个约30厘米高的布娃娃,远远望去便知是新娘的出嫁花车。新娘的花车后面跟着若干辆男女方亲友送迎的小车,形成一行长长的车队,这出嫁车队为讨口彩,取兆头,不论远近,均喜欢兜绕如意坊、吉祥路等马路。新娘上路之前,预先约请美容化妆师上门为新娘化妆整容,穿戴婚纱(一般均为西洋式的白色拖地婚纱),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新娘的姐姐或女友,仍沿袭旧时把关的情趣,紧闭闺门,出难题索取利市。三朝回门也仍有沿旧俗者,虽礼物中已除去全猪验贞的项目,但宴席上无论丰俭,必须有烧猪一味,以示如意吉祥。 佛山人的婚嫁风俗佛山男女到了婚嫁年龄,由双方家长请媒人(俗称媒人婆)代为物色配偶。媒人按门当户对、龙凤相配的要求选取对象,向双方家长介绍男女方的年龄、品行、家庭状况。 经媒人介绍情况后,如果双方家长同意,便将婚嫁男女的生辰八字(俗称“年庚”),分别写在红纸上,由媒人送给对方。然后双方各请术士(俗称“算命先生”),推算是否相生吉利,或赴神庙求神问卜,如无相冲不吉,再把其年庚放在祖宗牌位前,在一定时间内如无不吉利事情发生,加上暗访对方三代没有疯疾之类的顽疾后,双方家长便可正式会面,互提婚嫁条件,商定聘金、礼物和嫁妆等,订立婚约,择定吉日,举行“文定”(俗称“小聘”)仪式。这一阶段全由家人做主,双方儿女始终不见一面。 问日哭嫁。女子出嫁前,女家在男家“问日”(即问女子经期)和“纳微”(俗称“知日”)后,出嫁女便不许外出,只能待在闺房(俗称“匿日”),邀集友好姐妹,收集哭嫁歌。哭嫁是岭南百越民族的习俗。哭嫁是喜多于忧。有以哭声强弱、长短、快慢的节奏韵律,表达出嫁离开父母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也有以哭声带歌词,祈求出嫁后家庭幸福。如《梳头歌》:一梳梳到脚趾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也有哭因封建买卖婚姻不能自主的悲痛之情的。哭嫁的方式有自己哭,也有对答式,如和伴嫁姐妹或亲属(嫂、姑等)互相对答叹情,或哭诉苦情(俗称“喊嫁歌”,又称“上棚”)。与此同时,女家将嫁妆送至男家,布置新房(俗称“正日”),男家堂倌手持伞灯和红柬前来女家,礼行三催三请后,女家让女儿穿上礼服上轿。上轿时,要由伴娘把新娘从闺房背到堂上,哭拜先祖和父母,由父亲将红帕盖在新娘头上,然后由一伴娘背着,另一伴娘手擎纸伞,一路撒着白米,直送上花轿。此时,吹打乐齐奏,鸣放爆竹,直到花轿出行。 迎亲。男方选定婚娶日期后,向女家行聘报告吉期,取得女方同意后,便各自向亲友发出婚宴请柬。婚期前一天,白天雇请喃呒先生为新郎脱俗,晚上设宴(俗称“开厨”)宴请亲人和会友(俗称“亲兄弟”)。宴毕由会友布置结婚礼堂,陈列宾客送的礼品,如喜幛、喜联、字画之类。舅父送的必须挂在厅堂中央(因亲友中以舅父为主位),否则被视为不敬。有的人因住地狭窄而租赁嫁娶屋做礼堂及新房。深夜,举行上头,挂字架(按家族辈次排序,为婚娶男子命字,即大名),并共吃糖水汤丸。结婚当日,男家迎亲队伍先放炮竹,后由媒人坐青衣轿引路,堂倌手持红柬帖盒随后,跟着是迎娶新娘坐的大红轿(起轿时放坐炮三响,抵女家后放两响,俗称“行三坐两”),随后是大小吹打手和仪仗队等,直到女家。随后将迎亲礼物如舅仔鞋、姨仔鞋、成双雁鹅等送入女家。这晚女家设宴款待迎亲队伍。饭后,新娘乘轿与迎亲队伍一同到男家。晚上男家设宴款待亲朋(名“行酌”),舅父居首席;富贵人家则雇请乐队(俗称“坐吹”)奏乐欢迎宾客。行酌前,由新翁为新郎插花挂红,接着是舅父,然后其他亲友,由亲及疏,依次进行。行毕,由新郎独坐一桌,两小童(俗称“伴郎哥”)旁坐相陪。等到迎亲队伍回来,喜轿坐落门前,新郎便由会友们扶出门外,举行迎接礼―――踢轿门(俗称“踢轿帘”),一揖而回。接着伴娘(俗称“大襟姐”)便打开轿门,背起新娘,跨过预先堆好并点燃的火堆进屋,把新娘背入新房。现在已不背新娘,但跨火堆的习俗仍然存在。这时有的新郎在新娘经过时用纸扇轻打新娘的头,意取日后听话。跟着由两位多子老人(俗称“花公”),捧着堂前的一对龙凤大花烛进入新房,插在烛台上,会友们拥扶新郎进入新房合饮交杯酒,然后才各自散去。 拜堂。第二天,新婚夫妇分别由堂倌和伴娘陪着,登堂祭祖拜堂,捧茶跪拜翁姑(公婆),随后由亲及疏依次敬茶。另外,清早女家便会送来开门茶礼。午间,舅父及小姨登门“探新房”。晚上再设宴席谢客(礼称“梅酌”),由新翁新郎先向亲友敬酒,然后由新娘上堂奉茶敬客。散席后,旧俗多有亲友宾客举行闹新房的活动,期间有题四句,或玩幻术,或新娘仿做各种难做的姿态、唱曲以取欢心,如达不到要求,则罚以果饼或请艺人(女伶或盲妹)唱曲,玩至深夜才罢。 回门。第三天是新娘三朝回门。清早女家便送柬请新郎过府赴宴(俗称“上厅”),午间新娘便归宁省亲,下午新郎乘轿前往向岳父母行礼。行礼是由亲及疏,依次拜见岳父母家亲属,由堂倌左旁赞礼,事毕岳家设盛宴招待女婿,并请两个成年男子相陪(俗称“戥穿石”)。散席后,新郎便告辞乘轿回家,岳父母家送生菜一扎和有尾甘蔗为礼物。新娘也多在三更前后乘轿返回夫家。 新风尚。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佛山人的婚嫁礼仪不但讲究热闹,而且追求时髦、舒适。新人坐着彩车穿行祖庙门前(祈求神灵保佑)、福禄路(有福有禄)、筷子路(早生贵子)、永安路(平平安安)等路,以祈吉祥。在大茶楼、酒家摆酒宴客,新郎穿着笔挺的礼服,新娘披着拖地的婚纱,彬彬有礼地迎候客人。有些在酒宴后,还举行卡拉OK舞会,场面非常隆重,真可谓是古老的风俗与现代文明互相交融,呈现出现代生活的新风尚。 求婚要栽四方竹在南海市西樵山一带,男子向女子求婚时,必须在女子家门前种上一株四方竹,以表示对爱情的坚贞。四方竹,是西樵山上独有的品种,一般竹子的茎是圆的,而这种竹子的茎却是四方形的,因而名曰“四方竹”,山上各村都有栽种。民间传说,四方竹必须由对爱情忠贞的男子才能种活。习俗的由来有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山上有一个打柴的男子与一个漂亮的姑娘相爱,他们常常以歌传情。当男子到姑娘家求婚时,姑娘的母亲嫌他是个打柴郎,挡在门口,以歌回绝他的求婚,歌道: 不是花鞋莫逛街,不是利斧莫砍柴; 除非山中天地变,竹子成方送女来。 打柴郎听后就下决心要使竹子成为方的,于是捏呀捏呀,捏了三年,竹子还是圆的。后来姑娘的母亲把女儿许配给一个官家,花轿抬到半山,姑娘跳下山崖自尽了。打柴郎闻此噩耗,便出家当了白云寺的和尚,但仍天天捏竹不断,一直捏了30年终于捏出了一株方形的竹子。他把方竹移植到姑娘的坟头上,方竹越长越茂盛。人们都称赞打柴郎是个忠贞的男子。于是,四方竹就成了坚贞爱情的象征。男子求婚要在女子家门前栽种四方竹的风俗,便在西樵山一带流传下来了。 莲藕情广东乐昌廊田乡,男女订婚要用两根莲藕作为信物。男方送的订婚礼物中要有两根粗壮洁白如玉的莲藕。莲藕作为订婚信物,当地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传说最早用莲藕作为订婚信物的是一位穷秀才,他与一位美貌的村姑相爱,约定中秋订婚,可秀才家中一贫如洗,拿不出礼物,家人焦急万分,秀才却独自哼歌: 藕藕藕,扎根在田头。 拔芽出水荷叶绿,微风过处荷起舞。 玉花开,结子稠,扎根污泥不合流。 茎似玉,自轻柔,荷塘溜月自风流。 ………… 中秋节这天,村姑收到的定亲礼物是一担莲藕和秀才给村姑的一封信。信中有一首打油诗: 没有酒肉没有愁,莲藕一担上肩头; 急步流星村姑寨,情怀切切信天歌。 荷叶茂盛南塘藕,玉花朝阳并莲头; 藕心如玉丝万缕,莲藕痴情我之情。 村姑家的回礼中也有村姑给秀才的一封信,信中有两首诗: 不盼彩礼不求金,何须酒肉何须银; 只喜君郎一如故,荷塘月下思偶情。 南塘采莲人,待月荷池边; 来年有桂月,采撷并蒂莲。 从此,秀才与村姑喜结良缘。后来人们就取其象征意义,把它当做一种订婚的信物,一直流传至今。 打阁旧时,在增城农村嫁娶的礼俗中,最为难而又最有兴味的就是所谓抢新娘。因为新娘躲在阁楼上,当地称为“打阁”。娶亲队到了女方的村子以后,花轿停在村口,待到天黑,负责抢新娘的几位青年,在男傧相的带领下来到女家,说过几句吉利话后,便开始打阁。这时女家不点灯火,鸦雀无声,一片静寂。抢亲者摸到阁楼下,架上木梯子,正要闯上阁楼时,陪伴新娘的姐妹就会突如其来地鞭打他们,令他们退下去。所用之物是女方早已准备好的树杈、竹枝,韧而有力,打中了,是不好受的。有经验的抢亲队,先派出一人,头顶着竹箩,沿着梯子冲上去。陪伴新娘的姐妹们又会以石子弹袭击抢亲者。这是从河里捡来的小石子,粒粒坚硬,令他们顾得了头,却顾不了身脚。这时候,新娘就开始哭了,抢亲的青年据哭声辨别方位,循声找去。此时,姐妹们带着新娘与抢亲的青年一边捉迷藏,一边追打。抢亲的青年要根据情况,一个接一个轮着去抢,直至抢到为止。 抢到新娘后女家点燃灯火,姐妹们背着新娘走下阁楼。新娘双脚不能着地,要踏着一只竹织的圆盖子,坐在凳子上。这时,女傧相在厅里要准备好为新娘梳妆的事。新娘由哥、嫂(如果自家无亲哥嫂,叔、伯家的堂哥嫂也可以)一人一边扶着新娘梳头。 梳头时,新娘唱“哭歌”三段,内容是把一切吉祥话全赠给娘家人,自己承担一切不幸。梳头程序,从上到下,边梳边唱: 抬头一面青阳镜,照得阴来照得阳; 照着我家大做作(兴旺的意思),照我阴司路儿长。 第一梳,泪珠盈, 左边有我贤娇嫂,右边有我嫂贤人。 替我梳头为好命,五男二女排成行; 五男二女朝天子,七子连登伴帝王。 第二梳,泪满眶,父母恩深女难忘。 女今辞别他乡去,交还 ① 爹娘寿延长。 第三梳,梳到尾,亲邻好友寿延长。 哥嫂爱我情难舍,今后犹如在身旁。 唱过梳头歌,头也梳好了,盖上大发髻、红头帕,准备出门。鞭炮声中,新娘由一位有福气的妇女背起,大家簇拥着出门。这时新娘哭得更“凶”,高声呼喊,凄楚动人。但是,打阁完成以后,大家心里还是笑着送新娘上轿的。 油纸伞陪嫁梅县客家姑娘出嫁时,都要有油纸伞陪嫁,有好兆头的意思。 油纸伞,是一种美观实用的工艺日用品。它的形状与现今时兴的雨伞一样,只是原材料不同而已。油纸伞,用竹制成伞柄、张合架,糊上白纱纸,画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再涂上桐油。 旧时,姑娘到了二九年华,便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出嫁了。嫁妆除了定金、金簪、金环、茶包、糖桃等外,取好兆头的物品是油纸伞。这油纸伞在客家的风俗里是吉祥的象征。“纸”与“子”谐音,作为嫁妆有“早生贵子”的意兆;古写“?”字有5个人字,在大“人”下有四个小“人”,意为“多子多孙”;油纸伞中间有一轴,意取中空正直,无私无邪;伞张开后成圆形,有“圆满”之兆。 油纸伞作为嫁妆取好兆头的习俗,现今南洋和台湾等地的客家人中,仍然比较流行。在大陆内,油纸伞几乎是没有了,但代之的花布伞,仍是不可缺少的陪嫁品。 新郎上头与生鸡上头新郎上头是开平市侨乡一种很独特的风俗。结婚之日,天还未亮,新郎家中设一直径约1.2米的竹制簸箕,上放一木制的、高约30厘米、上窄下宽的小斗,斗内放谷少许、铜钱若干、柏一枝。新郎要坐在圆形木斗上,臀部要将斗封得严严实实,意为保住财物。再由村中较有名望的长辈用梳子为新郎梳头。该长辈边梳边吟,所吟多为祝福新郎之词,这个过程乡人称为“上头”。上头之后,意为该男子从此成为大人,不再是孩子了。 侨乡不少男儿迫于生计,纷纷到国外谋求出路。而当时中国被世人视为弱国,出国之男子身居异邦,饱受欺凌,能衣锦荣归者微乎其微。于是,一些离乡背井的男子到了结婚年龄时,在家乡的亲人便为其完婚。而一些年轻女子,为生活所迫,也愿意嫁给身在海外的男子,等待着丈夫有朝一日归来。新郎不在,怎么举行婚礼?到“上头”时,家乡亲人便用公鸡代表新郎,把公鸡放在那个木斗上,也请长辈用梳子在公鸡头上梳,边梳边吟,神情庄重,绝无半点随便之意。“上头”完后,则把公鸡缚在新娘房中的大床上,这一过程乡人称为生鸡“上头”。以公鸡代新郎上头之婚姻,产生了很多悲怆动人的故事。这些婚姻大多数是不幸的。 深圳爬旱船在深圳市东部的大鹏半岛,有一个美丽而著名的天然渔港南澳湾,它是深圳市最大的渔港之一。在这里聚居的多是渔民,他们保留着一种奇特的婚礼,当地人称“爬旱船”(即在陆上举行婚礼时表演划船)。 旧时,水上居民举行婚礼时,要在婚礼船上张灯结彩,将划船的每把船桨结上彩带,新郎新娘和参加庆贺活动的渔民唱着渔歌,有节奏地举行划船仪式。举行婚礼的彩船载着愉快的人们徐徐而行,周围渔船的男女老少站在船上看热闹以示庆贺。随着历史的变迁,水上居民纷纷上岸定居,原在水上的渔民婚礼习俗也被带上岸来,爬旱船成了深圳市一种奇特的婚俗。 现在,南澳镇的渔民每逢男婚女嫁,仍然举行这种婚礼。爬旱船均挑那些年轻美丽的姑娘扮成渔姑,置于“船”头、“船尾”,人数可多可少,至少四人,多则不限。新郎新娘在中间,其后跟着的是伴郎和伴娘,“船”上的渔姑们,按着节奏舞动着,划船姿态优美(实际上已形成渔姑划船舞)。此外,还有踩高跷、舞狮、大锣鼓等。爬旱船从新郎家门口开始,从街头至街尾,再从海边转一圈回来。自始至终,鼓乐不停,爆竹声声,群众站在街旁为之喝彩祝贺。 四句婚诗化州人用于婚仪中的婚诗,俗称为“四句”。旧式婚仪较为繁琐,四句婚诗环环出现。主婚人虽然是随口吟出,但也有意韵,紧扣如意吉祥、白发齐眉、恩爱长寿、添丁旺门、多子多福、相亲相爱的主题。客人道出四句,主人添酒、敬茶,气氛异常欢乐。如洞房一环,便有安床、升帐、开铺、装灯等程式。这些程式,专请村中相貌好、命运好、多子多福的长者主持。他们个个都是精通地方民俗,能随意念出四句婚诗的乡间诗人。 布置洞房的中心是安床。安床的习俗也要念四句: 床门向窗,衣柜顺堂; 门不对柜,镜不向床。 安床,分安床、升帐、开铺三步进行,步步要念四句。 新床安好后,主持人当着满室宾客念四句。如: 木匠做床择吉日,大 安床拣好时, 床是深山多子树,多子多福攀桂枝。 又如: 四只床脚四只砖,四朵荷花四朵莲; 荷床开花结莲子,子子登科中状元。 第二步是把绫罗帐安挂好,叫“升帐”,顺次把新帐张挂好后,主持人牵开帐门对帐吟四句: 珍珠帐上挂金钩,新郎新娘够风流; 白发朱牙手牵手,丹桂枝枝子成裘。 安床最后的程序是开铺,主持人把被席等床上用品依次摆设好后,即对铺念四句。如: 打开新铺盖,金盅 (盖)银盅, 左边盖才子,右边盖佳人。 又如: 新被子, 鸳鸯,鸳鸯同戏玄池上; 朝间同耕晚同床,幸福生活水流长。 布置洞房的最后工序是安灯,斗灯要安置在床的对面。白米装满金斗,金斗周围放上橘子、红糕、扁柏和团圆镜。灯盏置于斗心,灌满盏油,灯芯成双,主持人压钱点火后,对众念四句: 高田白米立花墩,满贯铜钱定花根; 花开升起中军帐,花落结果成才人。 主持洞房的可以是叔伯,也可以是嫂子,当主持人逐一布置就绪后,新娘对灯静坐,称之“坐富贵”,也可以对众而坐。进入洞房的客人,可以随意吟出四句诗。 化州念四句成为习俗,地方俗人凡夫都会随口吟出几句婚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