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各民族的建筑文化共同辉煌于中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各民族的建筑文化共同辉煌于中华

分类:【传统文化】

明代中叶,土生土长的资本主义文化萌芽开始滋长,同时,十六、十七世纪之交,欧洲耶稣教异质文化东渐,从而揭开了中西建筑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十五、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已臻成熟,与此同时,经过马丁?路德改革的新教,通过传教士向南美、非洲与亚洲传布影响。明嘉靖三十年(1552),欧洲耶稣教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来到中国广东,接着,明万历十一年(1583),传教士利玛窦和罗明坚再次进入广东肇庆,接着,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国门,这批以利玛窦为最大影响的西方传教士,到处结交中国皇室人员或地方权要,在生活与文化观念上尽可能适应中国习俗,将天文、地理、历算、哲学、艺术、技术等大量西学输入中国,成为两汉之际佛学东渐之后的第二次异质文化对东方的冲击。这一冲击一直延续到明末。这虽然遭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抗拒,也多少影响与革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性质与风貌,出现了如徐光启、李之藻、王徵与方以智这样的文化大家,他们的学识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当时西学的影响。清代有汉满文化的冲突与调和,有各宗教的张扬与互补,比如喇嘛教在此时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角色。康乾盛世,朝廷任用西方传教士,使中西文化在彼此推推就就中进行着艰难的历史抉择。

正因如此,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增加了一些西方异质文化的“语汇”。如在已毁的北京圆明园中,曾有属于长春园区域的西洋楼区,是清代中国建筑文化受到西洋文化影响的有力佐证。

这是西方建筑文化首次进入中国皇家建筑领域。据已故的著名建筑学家童隽考据,大约两百年前,法国传教士晁俊秀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从北京函告当时巴黎图书馆印刷部主任,说已绘制园图二十幅并刻为铜版,指的就是圆明园西洋楼区的这一批西洋风格为基调的建筑。这批铜版图所示西洋楼设计为郎世宁所绘,其建筑风格为法国洛可可式,该建筑群的文化主题是西洋大水法的运用,建造年代始于清乾隆十二年至二十五年。乾隆帝颇欣赏欧洲文化,乾隆十二年,当其偶见西洋画的喷泉形象时,因喜爱即问郎世宁谁可仿制,郎氏即推荐传教士蒋友仁,于是乾隆便命其在长春园督造西洋大水法。(参见《北京长春园西洋建筑》,下同)

大水法即西洋喷泉是西方古代重要的建筑及园林景观,它以动水的向上喷涌与倏而溅落,表现了西方人好动、外向与欢愉的文化情调,始见于希腊罗马时期,兴盛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七世纪达于极盛。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之文化景观中,也时常采用“水”这一文化题材与主题,只是以静水为主,表现出东方古代的含蓄、明澈与内向。故西洋楼区大水法的采用,是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与园林文化东渐的重要标志。在圆明园之西洋楼区,有最早的西洋楼,被命名为“谐奇趣”,建造于乾隆十二年。楼设三层,从南面左右两侧曲廊伸建六角楼厅,为演奏蒙、回、西域音乐之所在。楼之南北,均建水池与喷泉。乾隆二十五年,又造西洋楼“方外观”于圆明园之中,此观之贴面以大理石为材,加刻回纹装饰。又造 “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集全园水法之精华。海晏堂为全园最大的西洋楼,但主立面向西而不是通常中国传统建筑的“向南”,足见异国风味。主立面为两层十一间,门设于立面之“中”,这又是中国式的。门外平台左右对称布置以弧形石阶及水扶梯扶手墙,阶下设有水池,水池两侧设铜铸喷水动物,共十二种,以象征中华传统的地支“十二属”与一日二十四小时十二时辰,此可谓“中西合璧”。海晏堂以东还有石龛式“大水法”,大水法正北,有筑于台基之上的远瀛观。此观之大平台下面,设水库,以为水源。此由北京玉泉山水引入圆明园之东部的长春园。

从全园西洋楼区的平面布局看,虽设有中轴线,却是东西方向的,而不是中国传统的南北纵向。童隽分析道:“全园总平面规划一反中国传统,突出地表现西方轴线对称特点,东西方向的主轴长800米,和主轴垂直的有南北向三条次轴。从最西开始,由 ‘谐奇趣’ 与 ‘花园门’ 组成第一条次轴,再和靠西墙的 ‘蓄水楼’ 面对 ‘养雀笼’构成四合院。第二条次轴由北面的 ‘方外观’ 对南面的‘竹亭’,再与东西相对的 ‘海晏堂’和 ‘养雀笼’东西构成又一四合院。再东,坐南的 ‘观水法’宝座加靠壁,北对 ‘大水法’、‘远瀛观’、与西面的 ‘海晏堂’ 和东面的‘线法山门’组成最后的四合院。‘线法山门’与 ‘线法山东门’ 之间的 ‘线法山’ 自成一院。再东是 ‘方河’,隔河望 ‘线法墙’,就到了主轴东尽端。主轴全部并不似西方庭园一眼望到底的直线,而是被建筑物有节奏地分作三段,就如北京故宫由前门到景山南北3公里多长的主轴,多次被宫门殿宇隔断,从而缩短视距。西洋楼建筑群同样地把一长条园景分成几个院落,避免拉丁庭园一望无际之感。”以上分析,十分清晰地说明,圆明园西洋楼区是一个以西为体、以中为用,亦西亦中的建筑群,是只有在清代吸纳某些西洋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出现的独特文化现象。

同样,该西洋楼全部用墙承重而非木构架,其平面布局,立面柱式、檐板、玻璃门、窗以及栏杆、扶手之类,全属西洋做法,但是屋顶形制,却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硬山,庑殿、卷棚与攒尖各式,用筒瓦、鳞瓦、花脊及鱼鸟宝瓶装饰,又不起翘,满眼是喷泉,而喷泉装制又有中国化的细部装饰,间以太湖石、竹亭等中国建筑文化 “语汇”,这一切中西文化之因素,是多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与西洋民族建筑文化之间的结合。

汉民族建筑文化与其它一些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建筑文化,也有结合的一面。

明清时期,回族的礼拜寺与维吾尔族的礼拜寺同属伊斯兰教建筑文化系统。回族礼拜寺的平面轴线为东西向,大门位于东端,为的是使回教徒进寺后礼拜时面向麦加圣地。这种平面布局呈轴线两边平衡对称态势,具有汉族建筑平面对称之特征,只是轴线东西向了。这种礼拜寺,最富于回族特色者,莫过于礼拜殿内装饰,常以暗红色、棕色和金色的藤蔓卷草纹及阿拉伯文字构成奇丽的图案,殿宇神秘而深邃,而所渲染的宗教气氛显得低沉而凝重。不过,礼拜寺的前殿天花和斗?、彩画又是汉族形制,由此可见汉、回建筑文化的交融。维吾尔族的礼拜寺,在新疆形成了独特体系,其建筑结构有木柱密梁平顶和土坯(或穹隆顶)两种形式。在其发展道路上,也吸收了汉族建筑以及回、藏族建筑的某些“语汇”。如喀什市的阿巴伙加玛札主墓的外观造型,具有伊斯兰教特有的穹顶与?门式样,而其窗棂花纹又显然受到了汉族花窗艺术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