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时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时享古代宗庙祭礼制度。指依四时而祭。“享”即 “飨”,时享就是依春、夏、秋、冬四季祭祀祖先的仪式。为何要依四时而祭呢? 因为时移节变,孝子感而思亲,所以要奉祀荐味,以表明孝敬之心,慎终追远之意。《礼记·曲礼》: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 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感。皆以孟月无常日,择月中柔日,卜得吉则祭之,敬之至也。” 据《通典》卷四十九记载,先秦时期的四时之祭名称并不统一。如夏王朝,春曰禴、夏曰谛、秋曰尝、冬曰烝。而周代的四时之祭为:“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尝、冬曰烝。但尽管名称有异,实质却是相同的。祭法大致上是: 先迎牲,宰杀之后,取牲血告祭于宗庙之室,这是降神仪式。接下来用乐,在乐声中行初献、二献、终献之仪。后世历代王朝均遵行时享之制。如 《明史·礼志》载,明洪武二年 (1369) 制定时享之仪,举行的时间分别在春季的清明、夏季的端午、秋季的中元、冬季的冬至。其后时享的具体日期虽有变化,如改清明为孟春上旬日,但四时展祭的做法始终沿习。 时享指按季举行的宗庙、园寝祭祀,也就是四季之祭。《春秋外传》记载:“三祧则时享”。即远祖按季享祭。汉代规定:“时祭于便殿”(《汉书·韦玄成传)。《春秋繁露·四祭篇》:“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时之生熟,而祭其祖先父母也。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过时不祭,则为失天下之道。祠者以正月,先食韭也;礿者以四月,先食麦也;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蒸者以十月,初进稻也。”两周及秦汉,均采用这种祭法。《礼记·王制》所记夏殷之制,四时之祭名略有不同:“春曰礿, 夏曰禘, 秋曰尝, 冬曰蒸”。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