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各类民俗基金会的成立和有计划的活动,提高了台湾民俗学研究的水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各类民俗基金会的成立和有计划的活动,提高了台湾民俗学研究的水平分类:【中国民俗】 在与民俗研究有关的台湾各类基金会中,最有影响的是“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和“施合郑民俗基金会”。 “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于1979年成立,其基本理念是“发掘族群人文,整合民俗艺术,再现台湾图像,重塑乡土情怀”。成立以来,在六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和拓展:(1)对台湾各领域的民俗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有代表性的如:彰化县之相关调查研究(内容包括歌谣类的民歌、诗词吟唱、南管“曲”,戏剧类的七子戏、乱弹戏、高甲戏、歌仔戏、布袋戏,阵头类的车鼓阵、牛犁阵、布马阵、狮阵、龙阵、宋江阵、八家将等),台东县兰屿乡雅美族民歌调查研究,鹿港镇南管音乐调查研究,台澎金马地区匾联调查研究,嘉义县历史建筑调查,宗教文物分类调查研究,大溪豆腐系列文化研究,嘉义县传统戏曲与传统音乐调查研究。(2)发掘与整合文化资源。举办多届民间乐人音乐会(发掘杰出民间艺人),整理160多种歌仔戏剧本,承办民间剧场,规划“南部民俗技艺团”,规划彰化县“南北管音乐资料中心”,规划高甲戏技艺保存计划,规划布袋戏黄海岱技艺保存计划,规划布袋戏小西园技艺保存计划,规划皮影戏许福能与林淇亮技艺保存计划。(3)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如举办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莆仙戏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大陆妈祖信仰文物展等。此外,还注意收集大陆民俗艺术资料,如凡大陆各省出版的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故事(亦称“三套集成”),此会基本搜集齐全。(4)举办各类展览与活动。如举办兰屿雅美族文物展、民族工艺大展、台湾民俗技艺节与台湾民俗艺术节、点灯祈福庆元宵活动等。(5)开展各类讲座与研习活动。如开办了数届昆曲传习班(举办台湾传统民俗技艺观摩研习会),举办社区民俗文化推展活动,举办文化资产种子教师培训营等。(6)出版各类民俗艺术书籍和调研报告。 “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的最大贡献,是编辑出版了《民俗曲艺》杂志和《民俗曲艺丛书》。《民俗曲艺》由台湾艺术学院邱坤良1980年创刊,台湾清华大学王秋桂于1989年第61期起接任编务,至今已出120多期。该刊主要刊登有关戏曲、曲艺、民俗、仪式的论文或调查报告,并出过多次专辑,图文并茂,内容广泛。《民俗曲艺丛书》主编为王秋桂,《丛书》于1993年12月起隆重推出,每辑10种。《丛书》内容为5个方面:(1)调查报告。根据田野资料所撰述的报告。(2)资料汇编。指特定专题,如《贵州傩戏》汇集史料中相关记载加以整理编排。(3)剧本或科仪本(特定法事所用之经书,依仪式场次编排,并附总论交代道坛源流等)整理。(4)专书。(5)论文集。《民俗曲艺丛书》最大的功劳是收集抢救了许多濒临失传的本子,如叶明生校注的明代无根子集的《海游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