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合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合肥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皖中,因在东淝河与南淝河交汇处而得名。现为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设合肥县,汉置合肥侯国,三国时代为魏吴争夺要地,北宋时诞生著名清官包拯,故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明清为庐州府治,又称庐州。1949年设市,并为省会。名胜古迹有: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东吴孙权军的逍遥津,曹操教士兵习射的教弩台和台上的明教寺,纪念包拯的包公祠和包拯墓园,以及庐州府城隍庙、东汉墓、大孔祠堂等。逍遥津公园、花冲公园、蜀山公园景色宜人。街道绿荫覆盖,花坛点缀,园林绿地面积1600多公顷,故有“绿色古城”的美誉。市内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完整,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交通方便。 合肥,位于安徽省的中部,地处江淮之间,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地理环境 合肥的得名,据 《水经注》说,是由于它居于江淮分水岭上,(东肥河)出广阳乡 (今将军岭),北流分为二水,施水 (南肥河) 出焉。肥水北人芍陂 (瓦埠湖),又北过寿春县东,北入于淮。施水东南流经合肥县,入于巢湖。肥水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尔雅》说: “归异出同曰肥”。东、南二肥水同出将军岭,却一入于淮河,一人长江。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古代历史上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故兵家称为 “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噤喉,江南唇齿”。其地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建城沿革 合肥,春秋时属舒,战国时属楚。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今合肥城内北角杏花村的金斗岗,乃人工堆积而成,出土的铜箭头和古井下的陶器,都属于战国器物,可知当时已初具城市雏形。 秦汉时,于此置县。司马迁在 《史记?货殖列传》 中明确记载:“合肥受南北潮”,水路交通方便,“皮革、鲍、木输会也”,是经济交流的中心之一,可以与曾是楚国首都的“寿春”相提并论。 东汉末年,全国各地迭遭战乱,江淮之间“郡县残破”。具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曹操,在建安五年(公元200)派刘馥为扬州刺史,刘馥接受任命来到合肥“空城”,招集流亡,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聚诸生,立学校”,“高为城垒,为战守之备”。成为与东吴争夺江淮地区的前哨。曹魏青龙元年 (公元233),合肥都督满宠为了更好地控制江淮通道,防备东吴水军的袭击,又在城西30里鸡鸣山麓建“合肥新城”。南北朝时,合肥成为南北两军争夺的军事要地,天监五年(公元506)梁军韦睿采用围堰提高南肥河水位,以水灌城的办法,从北魏军手中夺回合肥城。合肥在长期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逐渐衰落。 隋初,在合肥设置庐州。唐宋以来,沿用庐州的建制不改。唐太宗派尉迟敬德重建合肥城,放弃原在南肥河北岸低洼地带的旧址,选择南岸高亢的台地,营建新城,称为 “金斗城”。南宋初,金军频繁南侵,合肥遂成抗金前线的军事重镇。宋孝宗任命郭震为淮西路元帅,率重兵驻合肥。因金斗城范围较狭,难容重兵,军民屯田,尤感困难。乃横截金斗圩和逍遥津,范围扩大了好几倍,名为“斗梁城”。蒙古军统一全国时,将各地城池夷为平地,合肥在元朝时遂无城墙。元末,红巾军起义,合肥佥事马世德丧魂落魄,慌忙在斗梁城基上建筑木栅困守,亦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升庐州为府,命俞通海在斗梁城基础上重建砖质城墙,周围4006丈,越26里,东设威武、时雍二门,南设南熏、德胜二门,西设西平、水西二门,北只拱辰一门。至此,合肥城历经明、清两代五百余年,没有太大的变动。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州的建制,保留合肥县。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会迁到合肥。解放后,安徽省划分为皖南、皖北两个行署,合肥市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2年,复立安徽省,合肥市成为安徽省会,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发展,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城市。 历史人物 合肥在历史上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不少人对历史颇有影响: 吴王杨行密 (公元852―905) 少时孤贫,应募从军,累功擢牙将,知庐州事。在唐末军阀混乱中,经过苦战,尽得淮南八州,兼有江南常、润、升诸州。留意人才,招纳高勖、徐温等文武将吏,为之羽翼。“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进一步向外发展,归并皖南、江西诸州。天复二年(公元902)称王。为 “吴国” 开国之主。 清官包拯(公元999―1062)进士出身,历州县官、监察御史、转运使,知开封府。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改革讼诉制度,百姓得径至庭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人们称赞“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官至枢密副使。立《家训》: “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被后世誉为清官典型。 庐阳三贤之一的余阙 (1303―1358),元朝唐兀 (西夏) 人,父官庐州,遂为庐州人。元统进士,以文学致身,于 《五经》 皆有传注,篆隶亦精致可传。有 《青阳集》 四卷,与包拯 《包孝肃集》、周玺 《垂光集》,合称 “庐阳三贤集”。余阙诗以汉魏为宗,于元人中别为一格,士君子皆向往其风采。累官淮南行省左丞,力障东南,分守安庆,陈友谅陷城,自刎而死。 直言极谏的周玺明朝弘治九年(1496)进士,累官都给事中,慷慨好言事,论谏深切。武宗时,《应诏陈八事》劾大僚贾斌等11人,中官李兴等3人,勋戚张懋等7人,边将朱廷等3人。未几,又言武宗 “即位以来,鹰犬之好,糜费日增,如是不已,则酒色游观,便佞邪僻,凡可以悦耳目、荡心志者,将无所不至。光禄上供,视旧十增八九,新政已尔,何以克终?”经常与宦官刘瑾等发生?牾,被诬陷下狱,榜掠而死。瑾伏诛后,复官赐祭,恤其家。与包拯、余阙合称 “庐阳三贤”。有 《垂光集》二卷。 洋务首领李鸿章(1823―1901) 24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初年,在家乡办团练,抵抗太平军。投靠曾国藩,回乡组创淮军。沿江而下,镇压上海太平军。功授江苏巡抚、升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逐步掌管清朝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大权。他眼见朝廷腐败,列强环伺,国势危殆。认识到 “穷则变,变则通”。想用 “自强”来“求富”。把魏源、林则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付诸 “借法富强” 的实践。开展 “洋务”运动,陆续创办近代工业,修铁路、办电报、开矿山、设同文馆、派留学生,建立新式海军。但这时清政府已病入膏肓,难以起死回生。不得不执行清政府一贯的避战求和、妥协投降的政策,与列强陆续签订了 《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负有一定的责任,受到国人訾议。 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1836―1895),淮军将领,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捻军,功授直隶提督。1884年法军侵台,铭传激于义愤渡海入台,督办台湾军务。组织台湾军民英勇抗击法军的侵略,法军司令孤拔被国会指责无能,在澎湖一命呜呼。中法战争结束,台湾建省,刘铭传荣膺第一任台湾巡抚。他锐意进取,仿效西方,励精图治,大力革新,开办邮电,修建铁路,开煤矿,兴学堂,开经外贸,颇有政绩。虽武将出身,读书不多,但能在马背读书,善于写诗。如 “从戎气壮晨趋马,破晓云开鸟出山”,“断发结缰牵战马,拆衣抽线补征旗”,“既怀匡世策,莫负少年时”,皆信手拈来,颇有真情实感,有 《大潜山房诗钞》传世。 李鸿章组创的淮军,以镇压太平军、捻军起家。但在后期,其中部分官兵却成为抵抗外来侵略者的主力,出现了不少爱国将领。除刘铭传外,还有:聂士成(1841―1900),1862年入淮军,累升副将、总兵、提督,中法战争时渡海守台,甲午战争时率部抗日,八国联军时守卫天津,奋战八里台,口、脑、腹连中三弹,仍沉着指挥,英勇牺牲。王孝祺(1840―1899),中法战争时坚守镇南关,多次打败敌军的进攻,攻克谅山,口不言功。张文宣 (? ―1895),李鸿章的外甥,武进士出身,精通西式操法战术,功至记名总兵。甲午海战时驻守刘公岛,孤军抗击日舰进袭。北洋海军战败后,率炮台士兵多次击退日军进犯,终因援绝不支,服毒自杀。 晚清诗人“三龙”龚心槠、周龙光、江云龙同属晚清合肥人,乡谊私情甚厚,多有唱和。郑逸梅 《艺林散叶》 誉为 “合肥三龙”。三人姓名皆含龙字,龚为龙头,周为龙身,江为龙尾。录江云龙《啖淮北面饼》诗: “春深齐盼麦秋晴,雪糁飞来客眼惊; 细磨华山银屑出,重罗瀛海玉尘生。相臣闲却调羹手,名士虚传画饼声。记否曲江同饮宴,莫欺庐叟赋诗平”。可见一斑。 辛亥三上将 孙中山领导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中,有三位合肥人舍身忘死,功绩卓著,被追赠为陆军上将。倪映典在1910年被推为广州起义新军总司令,2月12日在攻打督署时牺牲。吴?谷在1911年武昌起义时,被推为长江七省经略,返回安徽领导起义,被投机分子杀害。范鸿仙在1911年武昌首义后,积极参加皖、苏、沪光复活动,组织 “铁血军” 自任总司令,讨伐袁世凯,被袁派人暗杀。 民初四总理 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在北京,政坛多变。15年中 “总理”换了40人,其中合肥籍者4人。段祺瑞 (1865―1936) 入天津武备学堂,保送德国学习炮兵,回国后参加军事教育,为 “北洋三杰”之一。武昌起义后,秉承袁世凯之意,拥兵迫清帝逊位于1913年,1916年、1924年三次出任总理。李经羲(1859―1925),李鸿章之侄,优贡生,先后在四川、湖南等地任职,官至云贵总督。1913年任政治会议议长,1917年任总理。龚心湛(1871―1943),同文馆毕业,任驻外使馆随员,1912年任汉口中国银行行长,回安徽任省长,1919年代理国务院总理。贾德耀 (1880―1940) 武备学堂毕业,入北洋新军。辛亥革命后任河南护军。1925年任陆军总长,次年任总理。 龚镇洲和他的三个女儿 龚镇洲 (1882―1942) 出身合肥北乡塾师之家,1906年加入同盟会,保定速成军校毕业后,回皖任讲武堂教官。1911年武昌首义后,率部起义攻打清军督署,安庆等地迅告光复。孙中山委任他为第35旅旅长,后率部反对袁世凯称帝,流亡日本。在十多年的政治动乱中,静思拯民救国之道。思想发生飞跃,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为抗战事业而奔走,病逝于桂林。长女龚普生,1913年生,次女龚澎,1914年生,30年代在燕京大学读书,1935年积极参加 “一二?九运动”,姐姐担任学生自治会副主席,妹妹担任执行委员兼财务部长,利用燕大外籍人士多的条件,与斯诺等外国新闻记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友谊。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龚普生到国统区和国外从事统战和宣传工作,龚澎参加八路军,担任驻重庆办事处新闻发言人。抗战胜利后,龚普生随董必武参加了纽约联合国的筹备工作。龚澎担任北平军调处中共新闻组长。三妹畹球从小过继给姨妈,改姓徐,这时已从沪江大学毕业,正在上海工作。龚澎通过她出面,租下思南路73号作为中共代表团办公、住宿地点,人称“周公馆”,现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后,龚普生先后担任外交部国际条法司司长,爱尔兰大使; 丈夫章汉夫曾任外交部副部长。龚澎先后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1970年去世; 丈夫乔冠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部长。 名胜古迹 在合肥古老的历史上,发生过不少重要的历史事件,从而也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人们在欣赏这些秀丽美景的同时,不妨了解一点这些名胜的由来。 逍遥津 合肥城中的逍遥津公园,虽紧接闹市,却远隔尘嚣,水秀花明,景色清幽。然而,远在1700多年前的 “三国” 时期,这里却是曹操与孙权长期争夺的战场。传说曹操曾在这里点将练兵,留下了“教弩台”。他的大将张辽打败东吴军队的进攻,留下《三国演义》67回“张辽威震逍遥津”的佳话,园内有古墓,被认为是“张辽衣冠冢”。孙权大败,单骑跃过肥河上的断桥,逃脱性命,后人称为 “飞骑桥”。 明教寺 合肥市中心淮河路东段,屹立着一座谯楼式的庙宇,飞檐流角,赭墙雕栏,引人注目,人称明教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在教弩台旧址建寺,名铁佛寺。后来武帝饿死台城,本庙遂废。唐朝大历年间,有人在破庙废墟中,挖出一尊高一丈八尺的铁佛,代宗下诏重建此寺,称明教寺,距今已1300年。此后,历经劫难,时兴进废。太平天国时,再毁于战火。乡人袁宏谟参加义军,奉命守城。其内兄周盛传投靠淮军,劫持袁母劝降。宏谟说:“儿只能作天国忠臣,不能作慈母孝子”,坚持守城,多次打败周的进攻。太平天国失败后,袁潜往肥西紫篷山西庐寺出家,人称袁二和尚,后任方丈。明教寺为西庐寺的下院,他便芒鞋托钵,云游四方,化缘重建明教寺。后又经过赛陀和尚的整修,其规模保持到今大体未变。 蜀山览胜 位于合肥西郊的大蜀山,“蜀者,独也”。孤峰兀起,海拔284米,景色秀丽。旧有开福寺,传说唐贞观时大旱,慧满禅师祈雨,东海龙王之子为之普降甘霖,天帝怒其 “盗布天泽” 杀之。后人于寺侧建龙子墓、龙王庙。五代时杨行密创建吴国,于此建有 “行宫”。 包河流韵 合肥旧城的护城河南段,人称“包河”,河中小岛点点,四周碧水萦回,景色清幽。有“香花墩”,为包拯幼年读书处,后建为书院。明时,改为包公祠。后又多次整修,大殿内有包公塑像,殿外有“廉泉”、“流芳亭”。稍东,有一小岛,岛的中央有一水池,形似“脚印”。传说是包公踩下的,游人常来此“话说”包公。又东南的岗头,新建成“包公陵园”,包拯夫妇及其子孙之墓,皆迁来此处,三进享殿,一色仿宋建筑,红墙青瓦,高脊飞檐,隐约在苍松翠柏之中,成为人们凭吊先贤、流连忘返的胜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