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吊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吊丧

分类:【传统文化】

指慰问丧家,表示哀痛之情。吊,古多作?。清《渊鉴类函?礼仪部二十九??一》引《礼统》: “?生曰唁,?死曰?。?生谓之唁,何?非为丧之位,哭泣之事,但嗟叹以言,故谓之唁。?死谓之?,何?素有恩,礼无服属,但致伤哀,故谓之?。”古礼致?有吊辞、伤辞之分,与生者相识则致吊辞,与死者相识则致伤辞,俱识则二辞皆致。《礼记?曲礼》上: “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辞形式如《礼记?杂记》:“诸侯使人?,辞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伤辞则如郑玄注“知死者伤”云:说者有?辞云:皇天降灾,子遭罹之,如何不淑。此施于死者,盖本伤辞。”据《礼记?杂记》载,诸侯国间遣使相吊,礼仪相当繁复。?者先就位于门西,东向而立,随从于后,丧主西面而立。辅助受吊者前曰:孤(丧主)某使某请事。?者答以君命遣?。辅者入告,再出曰:孤者已准备须待。?者入,丧主升堂西向,?者升自西阶,东向致辞。丧主拜,稽颡;?者降,复位。然后赠含者,亦者帽者等分别如?者上陈言致礼,丧主亦如受吊一一答礼。最后?者前行临哭之礼,主者三辞谢之。礼毕,拜送之。王公士庶之吊礼,略有所变。贺循《丧服要记》曰: “古之?者,皆因朝夕哭而入?。宾至,主人即出中门外,西面向北上拜。宾入门,即位于堂下,当阶西面。宾即位皆哭,哭止, 主拜之。”?者之服,视丧事进行情况而定。始死之时,主人未成服,则可朝服常服往?;主人已成服,则素冠细麻衰为?服。后代亦只衣白袷深衣为?服。?丧之地点,周以前?于墓,于封坟之后受?。周以后则吊于家中。《礼记?坊记》: “殷人?于圹,周人?于家,示民不僭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古人?丧,有三种人不?。《礼记?檀弓上》: “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畏者言畏惧人之非议,不自解说畏而死之;厌者,压也,谓行止于危岩险屋之下,为崩坠所压死者;溺者谓不由舟桥渡水而入水遭溺死者。此三者皆为非理横死,故不吊。

亦称“认亲”、“助丧”、“吊讣”。丧葬习俗。开丧前数日,备讣文,注明死者生卒年月及开丧时日,众亲友携挽联、挽帐或助钱若干,前来吊丧。吊前,吊客整冠肃衣,行至灵棚前点香作揖,四叩首,孝子回叩。至亲好友因此不足以表达哀情,还需参拜灵柩。参前,扶正孝帽,变换孝服,在哀乐声中行至灵柩前焚香叩首,扶柩痛哭,少许,执客劝止,孝子叩首谢孝,参灵毕。在所有的参灵礼中,以师生之礼为最重,前七后八中九拜,共24叩首,凭吊时间多从早晨开始,至午间结束。

亦称吊孝、吊纸或吊白。凡吊丧者,不论长幼,丧主家眷均以额头着地礼迎拜(只限异姓),称孝子头、磕孝头,故辽地有“孝子头,满地流”之俗谚。

近亲吊丧,闻讯即至。吊丧者,跪拜灵前,子孙陪跪、陪哭。远亲乡邻,多于送三日吊孝。吊孝者必素服,进门,鼓乐手击鼓鸣号,报知丧家,以便跪灵。近亲入门,即可举哀;宾朋至灵前哀悼,守灵男女一并叩头致谢,并设厚宴款待。同时,行散孝礼:即为男者,送白布折带围腰,称腰经,俗称腰带子或孝带子。富家送袍,名孝袍。亲友凡接受者,丧家人等都跪叩相拜,所谓散孝或大破孝。

吊孝讲究者,送礼金用黄色蓝签封套,正中写“折祭某某之”。所送挽联祭幛长约一丈,丝绸棉布为之,均以黑、蓝、白素色为底,上书英名千古、万古流芳等语。亦有送纸扎冥器等物者。

唱师。壮族的灵堂多设于厅堂,也有在门外临时搭棚并设灵堂于其中的。停灵一般为三五日,也有停灵几个月的。待选了吉地,挖好墓坑后,便开始做道场了。道场最能体现各宗教文化的大融合:“道公”自称属于道教,却念佛教的《金刚经》、《弥陀经》;“师公”自称是道教的梅山教派,所祀的神灵除道教神外,又有佛教神、壮族民间神。在桂西的红水河流域,师公还念《布伯》等经书。在桂中大明山东麓诸县,师公除击鼓打锣演唱外,还戴上面具跳舞。所演唱的有本民族民间神的神绩故事,也有民间传说故事,如《董永》、《梁祝》、《毛红玉英》等。如果逝者是孤儿还加唱《顺儿》(描述一个贫苦少年父母双亡后的不幸遭遇的故事)。接着,编唱壮歌赞颂逝者生前的为人。三更时分“上灯”,师公把健在的三亲六戚的名字抄上白纸榜,烧掉赠予逝者。然后“叹欢”,唱壮语山歌颂扬逝者之亲属和参加丧礼的亲戚。唱到四更歇鼓休息,这个过程俗称“唱师”。在桂中来宾、武宣等县,师公做超度亡灵法事的同时,也演出师公戏《达七》、《达八》等,娱乐前来吊唁的众多宾客,让大家减轻悲痛。马山县道公为逝者做“踩九池”道场,送亡灵赴九地。

吊丧歌。在桂西南大新县的雷平、振兴、宝圩、恩城等地,50岁以上的老人逝世入殓后,停灵于厅堂中,请道士来超度。道士在超度活动中唱的歌统称吊丧歌。道士首先唱的是点灯歌:道士超度亡灵,先在灵柩前设一个灵台,灵台前点两盏长明灯,道士边点灯边诵唱点灯歌。接着丧家长子点燃第一把香,点香时,道士唱点香歌。点香后摆供品,摆供品时道士唱供奉歌。祭奠开始,道首一人,道徒二人从左至右慢步绕棺三圈,边绕边打击锣、鼓、钹、铃等乐器,同时唱十二月行孝歌。逝者若是女性,还加唱十月怀胎歌。出殡前道士唱散花歌。这时道首左手拿一盘白米(即花),右手抓米撒灵柩上,唱一节歌,撒一把米,敲一次乐器。出殡时,道士唱送亡魂歌,结束超度活动。

壮族道公踩九池(红谈摄)

伴寂、丢果子。在桂西北的西林县,从守灵到出殡,每天晚上,与丧家同村的青壮年人都聚集到丧家和丧家做伴。民间认为,逝者年纪已五六十岁,该安息了,不必悲痛。因此,来做伴的人心里都不悲痛,他们在灵堂里聊天谈笑,甚至集体嬉戏:男女各结成一伙,相互用掺了锅黑的豆腐渣(治丧主菜为自制的豆腐,因此有豆腐渣)对打,打完了便用潲水对泼,从而引起阵阵哄笑,俗称“伴寂”。在桂西北的田林县,民间也有同样的认识,所以青年人往往向前来祭拜者投掷果子来嬉戏取乐。这种投掷果子的场面也非常热闹,冲淡了悲哀的气氛。

灵房。在桂西的东兰县,老人逝世后人们在葬场临时搭棚做道场,这些棚俗称灵房或丧棚。丧棚上盖逝者的女儿、儿媳及亲友们所献的白布,棚内悬挂四面铜鼓。祭奠开始时,魔公作法事请丧家的祖灵牌位入棚,然后孝男孝女护棺入棚。接着鸣地炮,杀猪祭亡灵。孝男孝女及吊丧的亲友在棚内守灵七天,每天日夜不停地敲铜鼓表示对逝者的悼念。安葬了逝者后棚子即拆掉。

吃豆腐饭。在壮乡,某家有丧事,亲友们往往不用请,闻讯后就会前来吊丧。对前来吊丧的宾客,主家大都只招待以豆腐为主菜的素饭,称“吃豆腐饭”。来吊丧的宾客中,以女婿和舅家的送礼为最重。在桂西北的隆林县,女婿往往送一头中猪,还送豆腐、甘蔗、糕饼、香烛、纸钱等。吊唁宾客白天和孝子孝女一起吃素,晚上寄居邻家,一直到出殡后方离开。

在鄂东,亲朋故友接到讣告后,即按亲疏程度准备礼品,赶往丧家,称为“吊丧”。礼品多少不论,一般为铭旌一幅(以素色9尺布料、被面、床单等为之,忌用鲜艳色彩)、鞭炮一封,有的还加香一把、纸一刀。礼轻者送两升麦子,一叠火纸。有的蒸一副供香馍。有的给5元或10元钱,有的送花圈、送孝帐,也有的送烟酒。孝家有专门记账的,记的目的一是收到多少礼心中有个数,二是欠外边多少情心中有个数。铭旌上均要写明挽奠人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吊丧客进门之前,将鞭炮燃放,进屋后即到死者前焚香化纸,依辈分大小向死者跪拜(若死者是晚辈,则长辈不跪拜,仅默哀)。孝子亦在一旁陪拜。仪毕,吊丧客纷纷安慰孝子。

大殓之后,亲友们便要携带祭品,陆续到丧主家吊唁,俗称吊丧或吊孝。开吊之前,要先布置灵堂,灵前设帏、摆祭桌,围以白布桌罩,上面陈设香炉、蜡台、果品、面食等供品,此时暂不设神主牌,只用厚纸或白布折成条状,上面写死者的姓名和称谓作为灵牌,如果死者是父亲,上写“新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灵位”;如果死者是母亲,上写“新故显妣×氏××老大人之灵位”,左下侧写“祀男×××敬立”。桌下放一瓦盆,用来烧化纸钱,俗称“哭丧盆”。灵堂正中悬挂死者放大的照片,两边张贴挽联,摆放亲友吊丧送来的纸扎、花圈等,祭桌前面放个大草垫,供亲友祭吊叩拜。死者的子女男左女右,分坐于灵柩两侧铺设的谷草上,日夜轮换守灵,名为“坐草”。孝子手持哭丧棒,上面缠满白纸条,意为哀痛之极,难以自持,须拄哀杖而行。亲友来吊,孝子和吹手乐人要出门迎接,尤其户族长辈和舅家等主要客人到来,孝子还要出门跪迎,死者近亲中的女客一进村就号啕大哭,甚至有的是一路哭着来的,男客则是进入灵堂才哭。亲友送的奠仪,关中和陕北通常是白面蒸桃馍,名为“献贴”,至亲要蒸三叠献礼,每叠一个花花顶,高约尺许,周围插上缠有白布的浮花,往往要费去10余斤面粉。此外还要送铭旌和各种纸扎。关系较疏远的亲友,一般送白蜡烛、香、表、冥纸等。亲友烧纸祭奠时,乐队要奏哀乐,孝子要陪同跪地哭祭。按照各地乡俗,男祭,由男孝子陪跪;女祭,由女孝子陪跪,称陪礼。祭毕,孝子屈膝拜谢吊孝者,谓之谢孝。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