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后妃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后妃制度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宫廷制度之一。妃嫔的设立始于周,据《礼记》称:周制,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春秋战国时,各路诸侯相继称王,纷纷效尤周制,甚至在后妃人数上超过了周天子,妃嫔级别增多。秦统一六国后,改天子为皇帝,尽收六国宫女充为后宫妃嫔,除皇后外,又设立了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共七级妃嫔。汉初没有一定的后妃制度。至武帝时,追求声色之娱,除皇后外,妃嫔增至十四级,依次为:昭仪、婕妤、 娥、容华、充衣、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五官、顺常、舞涓(又名娱灵、保林等),另外还有数千宫女。王莽改制,规定妻妾为120人,其后历代均以此为嫔妃的常数。光武中兴,后宫称号只有皇后、贵人、美人三等。三国时魏在皇后之下,分妃嫔为五级,后增至十二级,北魏孝文改革,恢复古代120人编制。隋时文帝初只有一夫一妻。而炀帝时,骄奢淫逸,有后宫美女6000多人。唐时,皇后以下,以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下有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等名号,总计121人;玄宗时宫女增至三千。宋与唐仿,加宸妃。辽代妃号增多。金代妃号达十二种。明朝妃号有皇贵妃、贵妃、贤妃、淑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昭妃等;宫人名号有宫人、选侍、才人、淑女等。清时,后宫定制严明,正妻称皇后,以下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无定额。妃嫔中,一般以皇后居中宫主内治,最尊贵,其它妃嫔或协助皇后主内治,或勤修内治。宫闱内部,因争宠嫉妒,以致倾轧残杀、秽闻丑行层出不穷。 古代帝王的婚配礼制,在 “五礼” 中属嘉礼。“后”是帝王正妻的专称,正妻以下的妾,一般统称 “妃” 或 “妃嫔”,但其具体名号不一,以体现妃嫔的等级。《礼记?曲礼上》:“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据 《礼记?昏义》记载,天子后立六宫: 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总数一百二十人 (不包括后)。据说,这指的是周制。可见早在周代,天子正妻就称后,而妾则有夫人、嫔、世妇、御妻等名号,共有一百二十人。天子妻妾成群,后宫俨然是一小王国。据说,《诗经》首篇 《关雎》 的主题,就是歌颂文王正妻 “不嫉妒,能和好众妾” 的美德的。秦王朝时,妃嫔级别有八品,汉承秦制,皇后以下的妃嫔称 “夫人”,武帝时 “夫人” 的级别增至十四等。唐朝的名号更为复杂,据 《新唐书》: “唐制,皇后而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是为夫人;有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是为九嫔; 有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合二十七,以代替世妇;有宝林、御女、采女,合八十一,以代替御妻。”其中的 “二十七世妇” 和 “八十一御妻” 为宫中女官。武则天曾被唐太宗选入宫内为才人,故骆宾王在著名的《讨武?檄》 中称其“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出家当尼姑,然后被唐高宗召为昭仪,最后连升四级,被册封为皇后。明朝以皇贵妃为第二夫人,贵妃为第三夫人,以下妃号有贤、淑、敬、惠、顺、康、宁、昭等,妃下还有嫔御多人。清朝则有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名号。帝王究竟可以拥有多少妃嫔,虽然一般根据上引周制确定为一百二十人,但这只是具文。民间常有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三宫六院” 指后妃居住的地方,而 “七十二嫔妃” 却是一个虚数,因为除了正式的后妃外,还有大量的女官和宫女是后妃预备队,只要皇帝高兴,随时都可能加入后妃队伍。秦始皇后宫有千人,唐玄宗则有“佳丽三千”,而晋武帝司马炎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后宫竟有数万人之众,因为美人太多,晋武帝不知所适,只得乘羊车随意而走,车停在哪里,就“幸” 到哪里。妻妾成群,固然有满足个人生理欲望的一面,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就是多生皇子,以保证皇位后继有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