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分类:【文化精萃】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在欧美形成的一种建筑多元化运动,它是现代建筑发展到后期在其自身中产生的异己反叛思潮。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有单一旗帜和固定营垒的主义,它可以包括所有与当今社会中现代主义建筑不一样的各种建筑流派。其成员大多属于现代派的第三代建筑师。后现代主义与后工业社会相一致。倾向于有机和应用性装饰,倾向于幽默。“后现代主义”概念最初由英国建筑理论家詹克斯在其《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提出。他认为1972年美国当局炸毁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伊戈居民区高层板式建筑群的事实,宣告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死亡而代之以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崛起。他对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后现代是现代的批判性发展,后现代是现代技术与别的什么东西(通常是传统)的组合,其建筑语言具有“双重译码”的特征,即它既属于一小批专家、杰出人物,又属于广大的社会其他阶层,不同文化层次的观者可以共享或分享一座建筑所具有的语言含义。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最大特色在于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提倡多元化、大众性,主张精粗并存,兼收并蓄和新旧交叉,使建筑具有某种“精神分裂”的特征。在功用和技术上要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可能,在形式上则运用多种风格,提倡到历史中寻找灵感,力求与曾经有过的建筑相沟通。后现代主义建筑在70年代并没有什么重大实践,在80年代逐渐趋于成熟并更深刻地涉及到建筑和社会理想的本质转变。在这种提倡不同层次的文化并存,“一半现代,一半别的什么”的思潮冲击下,许多建筑家在创作思想上增强了民主化的程度。文丘里无论在实践及理论建树上,都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居于最高水平,并与摩尔斯特恩和格雷夫斯一起,作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中最突出的代表保持着他们的领导地位。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流派众多。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书刊评论所赠。虽然名目繁多,但相互区分并不严格,有些建筑作品往往兼具几派特征,在西方各国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其主要流派有:粗野主义、后现代古典主义、历史主义、文脉主义、新方言派、隐喻主义、新理性主义、激进折衷主义、新陈代谢派、灰色派、白色派、银色派,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