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吐峪沟千佛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吐峪沟千佛洞分类:【地域文化】 是吐鲁番盆地最早开创的一处石窟群,古称“丁谷寺”,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西距吐鲁番市50多公里。现存约五十个洞窟,断断续续散布在火焰山吐峪沟两岸断崖上,其中十几个保存有壁画。窟群约始凿于高昌郡时期(327―460),遗址中出土过西晋元康六年(296)抄写的《诸佛要集经》残卷,这期间苦行禅修之风盛行,禅窟的大量存在是其显著特征。1窟和42窟是专供出家僧人静坐观像的禅窟,形制完全相同,长方形纵券顶主室周围开凿小禅室,1窟残存有《快目王施眼》等本生、因缘故事画,42窟主室顶部和侧壁分格绘制比丘禅观图,为禅僧树立仿效的榜样,宣扬禅学。两窟正壁均绘图案化的《净土化生》,以水涡纹组成边框,每个方格中间绘一棵宝树,树下两侧是开合不同的莲花,内有化生童子。苦行禅修,往生净土,立意显明,反映了高昌禅学的宗旨。44窟是在崖壁内凿出的一个方形礼拜窟,修建于北凉流亡政权盘据高昌期间(442―460),四壁壁画分三层:上部二分之一绘千佛,各壁中间插绘一幅一佛二菩萨说法图;中层绘本生、因缘故事,环窟内一周分格绘制,一格一画,计有《尸毗王本生》、《毗楞竭梨王本生》、《莲花夫人缘》、《婆罗门妇害姑缘》等二十余幅;下层绘三角纹等几何图案。44窟画风、题材、布局与敦煌莫高窟北凉时期的275、272等窟相近,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高昌国时期(460―640),吐峪沟石窟出现了一批大型中心柱式洞窟。2窟甬道和隧道的侧壁及窟顶均绘千佛,以红、蓝、绿等色依次循环排列,色彩浓重,佛着圆领通肩式袈裟,坐俯莲座上,莲瓣浑圆宽厚,头顶有华盖或图案化的菩提树冠,相间排列。12窟和38窟顶部绘斗四式平棋图案,中心方井内浑厚饱满的莲花格外醒目,晕染细腻,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是图案中的佳作。12窟甬道和隧道侧壁分层分格连续绘制一佛二菩萨式的说法图。38窟甬道和隧道侧壁绘千佛与菩萨相间排列,色调古朴,粗犷豪放;前室诸壁分层分格绘制有故事情节的说法图,构图有一定格式,佛端坐中央,手施说法印,众菩萨、比丘围绕,内容由两侧下方特别是佛面向一方的人物表现,其中有《阿育王起塔因缘》等,各铺之间不设明显区界而以人物背向划分。唐西州时期(640―9世纪中叶),吐峪沟石窟由于崖体质地松散不适宜长期保存而终止营建,大体上保持原有规模。本世纪初吐峪沟口发现的回鹘文《土都木萨里修寺碑》记载:“由于寺院圮毁无主,我安姓僧我土都木萨里加以修整,使其重新成为一座寺院。为了寺中众僧吃用所需,特把我的财产……捐施给寺院。”据此可知,回鹘高昌时期(9世纪中叶―13世纪)吐峪沟石窟曾经重修。15世纪中叶以后当地改信伊斯兰教,窟群最终废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