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吐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吐蕃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本出西羌,散处河湟江岷间。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青稞、小麦、荞麦等,亦游牧。其俗右武贱老,人多骁勇。唐初尝为边患。松赞干布时,吞并羊同、苏毗等部,定都逻些(即“拉萨”异译)。及请婚于唐,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于是往来亲善,唐朝的生产技术、手工艺品、种蚕、酿酒及书籍等,传入吐蕃。后来与唐时和时战,而多有侵扰,八世纪后期,墀松德赞统治时,最为强盛,据有整个青藏高原而进窥河陇。九世纪中期开始,统治集团发生分裂,吐蕃瓦解。 古代藏族政权名,系向唐自称“大蕃”的音译。7世纪至9世纪时建于青藏高原。是由以兴起于西藏究结一带的雅隆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奴隶制政权。7世纪初,松赞干布以武力征服古代羌人苏毗、羊同诸部,迁都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松赞干布制定了法律、军政制度,统一度量衡,创制文字,奴隶制社会日趋强盛。8世纪后半期,吐蕃实力最强,统辖范围除青藏高原外,还包括安西四镇及河西陇右等地。9世纪中期,社会矛盾开始激化,9世纪后半叶,一场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彻底摧毁了奴隶制社会。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有烧炭、冶铁、毛织等手工业。与唐关系密切,受唐册封。唐文成、金城两公主先后下嫁吐蕃;促进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原信本教,后佛教传入。至今仍有大量当时碑铭、木简、文书、经卷保留,这些都是研究吐蕃的珍贵资料。吐蕃崩溃后,宋至明的史籍仍称当地人为吐蕃或西蕃。 自称“大蕃”。古代藏族政权名。七至九世纪时建于青藏高原。是由雅隆农业部落(在今西藏穷结)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奴隶制政权。七世纪初赞普 * 松赞干布降服青藏高原上各族、部,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创制文字,建立军政制度,颁行法律,奴隶制政权日臻强盛。八世纪中叶 * 墀松德赞为赞普时, 统辖范围远达 * 安西四镇及河西陇右(今甘肃省)地区,为吐蕃实力最强时期。九世纪中叶社会阶级矛盾激烈,赞普 * 达磨被刺杀后王室分裂,计传位九代,凡二百余年。随后经过奴隶平民大起义,奴隶制社会瓦解。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有冶铁、毛织等手工业。唐 * 文成、 * 金城二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联姻,促进了唐蕃间经济、文化交流。松赞干布还受唐封爵和官职。原信本教。七世纪时佛教正式传入,势力渐盛。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留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原为唐人据吐蕃自称“大蕃”而对这一政权的称谓(吐,汉语“大”字之唐音;蕃,藏族自称)。自吐蕃崩溃直至明初, 汉文史籍仍沿用 “吐(土)蕃”称说古代藏族和广大藏族地区,或称“西蕃(番)”。 7―9世纪藏族先民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其族源和古西羌族有渊源关系,君主称赞普,629年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游牧部落,建都城于逻些(今西藏拉萨),吸收唐、印度文化,建立吐番政权。后又不断向外用兵。唐高宗、武则天时,吐蕃灭吐谷浑,威胁陇右、河西,并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 * 和西突厥十姓部落。唐、蕃发生多次战争。唐曾先后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远嫁吐蕃赞普。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占有陇右、河西,又陷安西、北庭地区,今新疆南部一带,几为吐蕃势力所据。789―790年,吐蕃与回鹘曾为争夺北庭而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此后唐与回鹘 * 联合对付吐蕃,吐蕃势力才逐渐退出新疆。 ①古地区名,为广义的藏。藏文对译为“大蕃”,“大”字唐时汉语发“土” 音,蕃为藏族自称,“大”故而转换为“吐”、称藏区为 “吐蕃”。包括阿里三部、卫藏四翼(如)、朵甘思六岗等地。自吐蕃王朝崩溃后直至明初,汉文史籍一直沿用 “吐蕃”一词称古代藏族和广大藏族地区,或称吐蕃为西蕃(番),因在中国西部而称之。②西藏古政权名。7―9世纪时在青藏高原建立起的部落联盟形成的奴隶制政权。7世纪中叶,由雅隆农业部落(在今西藏穷结)为首的部落在赞普松赞干布的率领下,逐渐征服青藏高原各部族,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军政制度,颁行法律,创制文字等,形成了以赞普为中心的集权奴隶主贵族统治。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为赞普时,为奴隶制政权最为强盛时期,势力范围除青藏高原诸部外,还远达安西四镇。9世纪中叶,在赞普朗达玛被刺杀之后,王室开始分裂,奴隶和属民纷纷起义,吐蕃王朝瓦解。吐蕃王朝政权传位共九代,历时200余年。此时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已有冶铁,毛织等手工业,注重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翻译了大批佛教经典。唐文成公主和金城公先后与吐蕃赞普联姻,有力的促进了唐蕃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原信仰当地宗教本教,7世纪时佛教正式传入,势力渐盛,后逐渐崇尚佛教。吐蕃留有大量的文献,包括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是今研究吐蕃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7―9世纪时建于中国青藏高原的古代藏族政权名称。亦用以称呼藏族古代先民。综合近年来考古发现及藏、汉文史料记载可以证明,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就有土著人居住,并创造了与黄河上游石器文化有某些渊源关系的旧石器文化与新石器文化。 约当公元前4世纪时,地处雅隆琼结地区的雅隆悉补野部崛起,出现了吐蕃历史上的第一个赞普,史称“聂墀赞普”。雅隆悉补野部在长期的氏族部落联盟战争中,先后兼并了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若干小邦,成为当时青藏高原上最强大的部落联盟。至7世纪初期,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嗣位,先后兼并降服塔布、工布、娘若、羊同、苏毗等部,一举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娑,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励精图治,颁定法律,创造文字,确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并与唐朝、天竺及尼婆罗广泛交往,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8世纪中叶,墀松德赞赞普执政时,进一步加强内政建设,对外实行武力扩张,统辖范围远达安西四镇及河西陇右地区,为吐蕃最强盛时期。至9世纪中叶,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激烈,末代赞普朗达玛被刺杀后,王室分裂。随后经历持续多年的贵族内战及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奴隶制社会瓦解。自松赞干布起计传位九代,凡200余年。 吐蕃王朝政治制度多模仿唐朝,又有其独特之处。其中央职官系统分贡论、囊论及喻寒波三个系统,分掌中枢、行政及监察。具体职官有大相、内相、外相、整事大相、岸本等。至中后期,佛教势力鼎盛,多用僧人为首席大相,称“钵阐布”。军政实行“茹”和“东岱”两级统率编制的结构,实则为军事、行政和生产三位一体的制度。“茹”,意为“翼”;“东岱”,意为“千户”。吐蕃全境共划分为5茹61东岱。至中后期,茹与东岱的数量与年增加。 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源远流长。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与墀德祖赞两次和亲,促进了唐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松赞干布还曾接受唐朝的封爵和官职。围绕对吐谷浑、安西四镇、南诏及河西陇右地区的争夺,吐蕃与唐朝曾发生过一系列的战争。双方亦曾达成过多次会盟,其中重要的有神龙盟誓、清水会盟及长庆会盟。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业较早地采用了畜力耕作,一般采用耦耕法,并早已采用蓄水灌溉和引河水灌溉农田。有斧头、镰、锄、牛轭、犁等生产工具。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高原耐寒作物。畜牧业发展较早,牲畜种类较多,主要有牦牛、犏牛、山羊、驴、驼等。产有良马,养马和驯马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吐蕃马匹成为当时与唐互市的主要物品。畜产品主要有皮革、毛类、牦牛尾以及肉、酥油、乳酪等,除自用外,还与邻族交换。吐蕃王朝还设有专门负责管理农牧业的官吏,负责编制土地册及征收农牧业赋税。手工业主要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金属加工等。冶铁有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设铁索桥。主要手工业产品有刀、剑、矛、盾、兜鍪等。 吐蕃时期的文化丰富多彩。在松赞干布以前无文字,以刻木结绳记事。松赞干布时命吞米桑布札等人前往天竺、迦什弥罗(克什米尔)等地学习声明文字学,创造了藏文。嗣后赞普曾几次进行重大的文字改革。由于吐蕃曾一度占据新疆、甘肃广大地区,所以藏文也曾在其他一些民族中流传或使用。尚有大量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吐蕃时期的宗教总的来说有两种,即苯教和佛教。苯教是吐蕃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很早,据载创始人为辛饶米保。松赞干布时,佛教分别从唐朝和天竺、于阗、尼婆罗等地区和国家相继传入。墀松德赞时,从天竺迎请著名佛教僧人寂护、莲花生,修建了吐蕃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并剃度吐蕃贵族子弟出家,建立了完整的佛教僧伽制度。宗教派系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贯穿吐蕃王朝始终。佛教与苯教的斗争、佛教内部的顿渐之争、显密之争此伏彼起,有时演化为激烈的流血冲突。墀祖德赞时崇尚佛教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反佛势力抬头,墀祖德赞被反佛大臣谋杀。朗达玛继位后下令灭佛,致使佛教在吐蕃全境遭受了几近毁灭性的打击。 吐蕃时期的医学在整个藏医学形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最初的医学源起于苯教巫师。松赞干布以后,延请唐、突厥、大食、尼婆罗、天竺、迦什弥罗(克什米尔)等地名医来吐蕃行医传术,吐蕃医学水平迅速提高。吐蕃著名医学家宇陀?云丹贡布所撰医学名著《四部医典》代表了吐蕃乃至后世藏医学的最高水平。吐蕃历法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以麦熟为岁首。纪年法与汉历相类,早期多采用十二地支,后又以金、木、水、火、土,再各配以阴阳形成干支纪年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