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吐蕃佛经翻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吐蕃佛经翻译分类:【地域文化】 据传统说法,吐蕃译经始于松赞干布时代,那时已经翻译了《宝箧经》和《百拜忏悔经》等,墀德祖赞时代又翻译了《百业经》和《金光明最胜王经》。但是至今尚未直接得到证实。现已明确的是,墀松德赞时期(755―797)吐蕃的译经事业已兴起。 唐大历十四年(779)桑耶寺落成,有7位藏族青年人受剃度出家,有人参加翻译,其中有译品传世。但译语的混乱和误译也时有发生。 墀德松赞时代(798―815)的初期佛教活动一度受挫。唐贞元十九年(803),崇信佛教的墀德松赞使译经活动高涨,译语的统一问题更为突出,于是墀德松赞下令“厘定译语”。元和九年(814),通过印度的一批学者及西藏的学问僧宝护(ratnaraksita)和法性戒(dharmatasila)等人的共同努力,编成《语合二章》(sgra-sbyor-bam-po-gnyis-pa)。该书后被收入《藏文大藏经》。这是一部翻译对照词汇集,共收词条400多条,与《翻译名义集》所规定的译语基本一致。所以元和九年(814)是开始实行新译语的年份。 参加编纂《语合二章》的还有著名翻译家和佛教哲学家智军,他所译佛典的数量在吐蕃译经僧中位居第一。他翻译的许多佛典译跋上有“依新译语订正”的记录。 《语合二章》编定之后又有编纂译经目录之举。 墀德松赞时代智军之外的另外两位大译师贝泽(dpal-vtsegs)和鲁依旺波(kluvi-dbang-po)主持编纂了《登迦目录》。该目录编定的年代,有人认为是唐长庆四年(824),也有说是开成元年(836)。该目录收入佛典题录700余条,吐蕃时代翻译的佛典大部分收入其中,此外,还包括智军和鲁依坚赞的著作。 该目录共分22部,其中第六、第十八部分别标明是译自汉文的大乘经注疏(共有34部)。其中有不少是管法成的译品。从事汉文藏译的另一位翻译家都僧录孟法海,曾从汉文翻译《般若心经》。 据记载,《登迦目录》编定之后,还编有《钦普目录》和《旁塘目录》。这三部目录曾流传一时,到布敦大师编纂《藏文大藏经》目录时还曾见过这三部目录。但目前能见到的只有收入《藏文大藏经》中的《登迦目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