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吐蕃王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吐蕃王朝分类:【地域文化】 6世纪中后期至7世纪初,西藏山南雅隆河流域的悉补野部落联盟强盛,经达日年赛、囊日伦赞、松赞干布祖孙三代经营,逐步以武力统一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青藏高原大部,定都拉萨,建立起吐蕃王朝,汉文古籍称之为吐蕃。王朝实行君主集权制,国王称赞普,握有最高政治经济权力,并设大相总揽朝政。平时由衔前会议议事,赞普决断,另外还定期召集盟会,由各部首领及大臣贵族向赞普效忠并决议大事。从松赞干布开始,吐蕃制定法律及行政、职官、军事各项制度,并统一度量衡,派遣贵族子弟到印度、唐朝学习,制定了通用至今的藏文。吐蕃的地方行政机构分如、千户所、部落三级,都统管军事、行政、生产事务,并保留有工布、吐谷浑、苏毗等附庸小王。吐蕃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羊、马、骆驼等。生产组织以部落为基础,农牧民从部落领受土地和畜群,由管理生产的官员登记造册,数年清查一次,并按此征发兵差、赋税和劳役。农牧民被束缚在部落组织中,平时耕牧,战时出兵,不能自行迁徙,其地位类似王朝占有的农牧奴。王室还将一些土地和人民封赐给贵族、功臣和寺院,还有一些战争俘虏成为王室、贵族和寺院的奴隶。吐蕃手工业具有相当水平,冶铁、毛织业发达,能在江面上架设铁索桥,其黄金工艺制品使唐朝君臣惊异其精巧。吐蕃王朝时期吸收汉医、印度医学的内容,发展为青藏高原特点的藏医学。吐蕃对外与唐朝、天竺(印度)、泥婆罗(尼泊尔)、突厥、回纥、大食广泛交往,并与唐、泥婆罗、吐谷浑联姻,引入封建文化,佛教也在王朝前期传入西藏,受到王室和臣民的信奉。至今西藏、青海仍存有吐蕃王朝的碑铭,敦煌出土文书中藏文写卷数量仅次于汉文,近年新疆、甘肃、青海发现王朝时期的藏文木简,成为研究吐蕃王朝的珍贵资料。8世纪中,吐蕃国力鼎盛,攻占河西、陇右和安西四镇,曾一度攻入长安,西域大食,南达天竺,东南面的南诏也一度臣服于吐蕃。9世纪初,吐蕃王室、贵族大臣内部争权斗争加剧,以崇佛和反佛斗争为表现形式,846年反佛的赞普朗达玛遇刺身亡,王朝内部分裂,又爆发臣民起义,王朝很快走向崩溃。经过吐蕃王朝200多年的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落融合为有共同语言文字、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文化特征的藏族,“蕃”作为藏族的自称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诸部后在逻些(今拉萨)建立的藏族奴隶制政权,其最高统治者称“赞普”。吐蕃王朝时期佛教从印度和唐朝传入西藏,得到了王室的支持和拥护,并逐步取代了藏族原始宗教本教,在民间得以初步传播和发展。吐蕃王朝建立之初还创制了藏文,并广泛推行和使用。此外,吐蕃王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与唐朝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开创者松赞干布和第四代赞普赤德祖赞皆迎聘唐朝公主为赞蒙(王妃)。鼎盛时期的吐蕃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公元842年,吐蕃王朝第九代亦即最后一代赞普朗达玛被佛教徒所杀,王朝崩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