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吐蕃苯教丧葬仪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吐蕃苯教丧葬仪轨分类:【地域文化】 指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所记录的吐蕃时期藏族按苯教传统举行丧葬仪式的规程。这些记录反映着吐蕃人的宗教观念。伯希和编号藏文写卷P.T.1042号就是一份完整记录丧葬仪轨的写卷。全写卷长达145行,行文古奥,给解读带来很大困难。根据目前的解读,这份写卷所记录的丧葬仪轨主要有以下内容:(1)丧葬过程中要献祭许多动物,主要是牦牛、马和羊;(2)要举行“还阳术”一类的仪轨;(3)对一些仪轨细节的具体规定。 动物献祭,可以说是敦煌文献中丧葬仪轨写卷的主题。P.T.1042号中反复出现“献上牦牛、马、羊”等一类的句子。在仪式进行到第三天达到了高潮,这时要进行刺杀乘骑(马),还要剖解绵羊,列于坟场上。 关于动物殉葬,汉藏文史资料中有不少例证。例如《通志》卷一百九十五“四类”二提到吐蕃葬俗时说:“人死杀牛马以殉,取牛马积累于墓上”。《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第五篇记载赞普墀松德赞与韦?义策等7人盟誓,赞普的誓词为:“义策忠贞不二,你死后,我为你营葬。杀马百匹以行粮”。考古材料中也常有马匹等殉葬的报告。 苯教认为,人的世界有两个,一个是活人的世界(gson-yul),一个是死人的世界(gshin-yul)。后者是黑暗痛苦的世界,人死后只有通过丧葬仪轨中献祭动物作替身,方能把死者灵魂从死人世界中赎出,同时只有通过献祭动物的帮助才能通过死人世界中的种种艰难险阻,到达九重天国享天国之乐。 做死者替身的主要是羊,在仪轨文书中,这种羊有各种名称。敦煌文献P.T.1194号第34―37行说:“你要代替没有母亲的人的母亲,顶着死者的名,做死者的替身,去抵偿、去代替死者吧!” 羊除了赎身外,还被认为可以在死人世界里为死者引路。如P.T.239号第28页写道:“根据黑人之论,黑葬法之典(在古典文献中“黑”是指苯教)投放苯教灵品的仪轨述说,对阴鬼供以焦烟的仪轨故事,羊比人更聪睿,羊比人更具有法力。”表明了苯教灵魂观,即羊可以在死人世界为死者指路或开山辟路。 苯教仪轨写卷中讲到死人世界时常常提到“山口”、“渡口”,这是比喻死人世界通往天界之路的艰险。死者通过这样艰险的天国之路,需要生前所乘骑的马的帮助。所以在丧葬仪轨中都有献祭马匹的内容。 丧葬仪轨的目的,是希冀死者复活,因此仪轨中有种种“还阳术”。敦煌藏文写卷和藏文历史文书《贤者喜宴》都有“尸魂相合”与“起尸还阳”仪式的记载。 古代藏族人民相信,通过这样的仪式,死者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活”下去。古人对生与死的界限的划分往往是不明确的。 吐蕃时代的丧葬还反映了其每个仪轨的严格程序和周密细节。 通过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关苯教仪轨的写卷的考察,可以看出,吐蕃时代这种土著信仰与后来发展起来的系统化、文献化以后的苯教信仰之间是有区别的。根据对晚期的敦煌苯教文献(指已经受到佛教观念影响的苯教文献)和早期的古典文献(十一二世纪的文献)的分析,表明吐蕃时代的苯教信仰在吐蕃后期逐步地佛教化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