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吕祖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吕祖谦

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一带)人。隆兴(1163―1164)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与朱熹、张?同为“东南三贤”。为学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实为浙东学派先声。散文笔锋犀利。有《东莱集》、《吕氏家塾读书记》、《东莱左氏博议》、《历代制度详说》等传世。另编《宋文鉴》、《古文关键》等。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家富中原文献收藏。他少传家学,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等游,与张拭、朱熹相友。初以荫补入官。隆兴中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教。寻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后迁秘书郎,兼国史院、实录院如故。以修撰李焘荐,参与重修《徽宗实录》;书成,迁著作郎。奉命编纂《皇朝文鉴》(今称《宋文鉴》),诏除直秘阁,主管冲佑观。以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卒任。博学多识,常与张拭、朱熹共论说,讲索日精。其学以关、洛为宗,而旁及载籍,为学主“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他还长期留意观察和记录气候、物候变化,创“金华学派”,开浙东学派之先声。又曾于淳熙二年(1175)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鹅湖邀集辩论会,在会上竭力调合朱(熹)学“格物致知”与陆(九渊)学“明心”说的哲学之争。在当时与张?、朱熹齐名,三人同被人称为“东南三贤”。其散文宏肆辩博,笔锋犀利,诗则清新婉丽,词句明畅。奉敕所编《宋文鉴》,系仿南朝萧统《文选》体例,选录北宋时期文人诗、赋、奏疏、杂著的较大型诗文总集,共一百五十卷,书中保存了当时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及文学方面的较多材料。另编有《古文关键》。著有《吕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吕氏家塾诗书记》、《东莱左传博议》、《十七史详节》等。《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南宋思想家、学者。字伯恭,学者称为东莱先生。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工文辞,笔锋犀利,论议精密。以荫入官,后登隆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任太学博士,兼史职。授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重修《徽宗实录》。书成,迁著作郎。继奉命编纂《皇朝文鉴》(《宋文鉴》)。其学融通博大。少承家传,长与林子奇、汪应辰、胡宪交游,又友朱熹、张?。与朱、张齐名,人称“东南三贤”。发起鹅湖之会,欲以调和朱熹、陆九渊之说,继承二程、兼取朱陆,又纳永嘉学派、永康学派经世致用之说,形成其学术思想博杂的特点。以理或天理为最高范畴,与乾坤周流不息,永恒常在。由此产生天地万物。物虽千差万别,都出于同一纯全天理。礼者,理也,无时不足。凡是事涉天理,都“了然不可乱”,必须“循其天理,自然无妄”,要求人们听从命运安排。又肯定“心与道为一”,“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天理即是“心中之理”,心即是天。心驾驭和支配气,派生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天地万物。天下事必有对,天下之理未能无对,对则必有争,矛盾与斗争是普遍的。事物在对与争中发展,天地之道是日新,天下事向前则有功,要注意观察对势及在其前出现的预兆,就能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在认识上,提倡“存心”,吸取陆九渊直指本心理论的同时,也提倡以务实作风,来格物致志,达到明理躬行的目的。研究问题,不可自成心,要重视包括舆台皂隶在内的民间经验,经参合审订,再三商榷,然后定出取舍。提出“当如身在其中”的史学方法,从历史客观实际来分析和考察问题,并在总结经验中,锻炼处世应事能力。认为历史发展的因革,决定于君臣间能否“合群策、集事功”和“世务民情”的通塞。对于政治,强调民为邦本和抗金雪耻。指出在百弊俱极之时,只有进行改革,才能宁邦本、雪国耻。留意自然现象,观察和记录物候变化,尝逐日记载花开、禽鸣、虫叫等物象。教育上也有所建树,提倡讲实理、育实材和求实用。其学开浙东学派先声,俾益学界不少。著述宏富,有《东莱集》、《吕氏家塾读书记》、《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左氏传续说》、《东莱左氏博议》、《东莱书说》、《大事记》、《历代制度详说》、《十七史详节》、《庚子辛丑日记》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