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文化及其特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吴文化及其特征分类:【地域文化】 吴文化这一概念,起始于吴国的建立。太伯仲雍奔到吴地之后,亦即吴文化的开始。如前所述,太伯、仲雍所奔之吴是在宁镇地区,而宁镇地区的远古文化的代表为北阴阳营文化,此时这一地区已进入农耕时代。与此同时已处在母系社会的解体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的社会形态。承接北阴阳营文化的是湖熟文化。湖熟文化为早期的青铜文化,出土有小件的青铜器物,如镞、小刀、鱼钩、凿、斧等工具。但此时的主要生产工具仍然是以石器为主。如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扁平形穿孔石斧与椭圆形石斧、石镰等。这些生产工具都是北阴阳营文化的延续,所不同的只是出现了小件青铜器。尽管青铜器均为小件器物,可是这无疑地标志着这一地区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青铜时代。 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北阴阳营新石器文化的上层,即第三层是典型的湖熟文化层,这两个文化层的重叠决非偶然,这一文化重叠现象,充分地说明了这个地区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文化的传承关系。 如前所述,北阴阳营的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反映在陶器上,它以夹砂陶、泥质红陶为其大宗,灰陶占其次。罐式鼎、带把鼎、甭、盘、豆等自成组合。以三足、圈足、平底器普遍。?有圆腹和双弧腹两类,均为圜底,较为少见,但其内壁往往彩绘线条图案。这种圜底彩陶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为首次发现,为北阴阳营文化的代表器物。生产工具主要有斧、刀、锄、锛等农耕石器工具,一般都打磨得很精细。玉器装饰品也极为富丰。到了湖熟文化时期,石器还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但在陶器方面,除保持了地方特色的陶器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带有角状把手的鬲和鼎,以及?。从中国考古文化中得知,鬲和?是商朝最为典型器物,也就是说,鬲与?是北方的典型炊器,到了湖熟文化时期,这里的先民也普遍地用鬲与?,出现了鬲、鼎并存的局面。对这一现象学者们解释颇多,但有一点被疏忽了,那就是,从地域的角度看,这里是南北文化接触,交融的最佳处所。在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此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从已出土的古器物得知,当时的交流仅限于同相毗连的地区,即淮河流域、赣江流域、太湖流域。到了湖熟文化时期,宁镇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已越过黄河,向西和北延展,鬲与?在宁镇地区出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北方的典型炊器鬲和?在长江下游地区出现的原因只有两种,即:一是北方人南下时随身所携带之物;二是宁镇地区的人或太湖北面地区的先民们北上之后,返回故居时捎回之物。无论是出于那种情况,都说明地处长江下游的宁镇地区与北方的文化交流,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很频繁了。 根据考古证实,北方的典型炊器鬲和?在宁镇地区出现之前,这里的典型炊器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钱塘江畔的炊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如鼎、罐、豆等陶器。可是在鬲与?在宁镇地区出现之前,南方的典型炊器早已在黄河两岸出现了。如在龙山文化时期,北方就出现了鼎作为炊器。这是在远古时代南、北文化交融的又一实证。 正因为当时有这种南北文化交流的实事,随着时代的推移,这种文化交流现象更为频繁,到了周初时期,太伯、仲雍两人南奔到了吴地并非不可能,在太伯、仲雍继位无望的情况下,他俩远离国土,远奔他乡是极其自然的事。何况在商末周初,弃故土而远奔异地也是一件平常之事。 湖熟文化是长江下游、宁镇地区的青铜文化,在这一文化的遗存中发现了铜矿石以及炼铜用的陶钵和炼渣等遗物,表明这一地区的先民们已掌握了青铜的冶铸技术。湖熟文化的晚期与吴国文化早期相衔接了。 有的学者还认为,吴文化的渊源来自湖熟文化和马桥文化,说湖熟文化和马桥文化发展的终点即是吴国文化的确立。对于这一论点,因论据不足,目前尚难已成立。湖熟文化与马桥文化因地域相连,虽有不少共同之点,但两者的差异还是极为明显的。马挢文化承袭于良渚文化,而湖熟文化直接来源确是北阴阳营文化,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从典籍中的记载和近十几年的出土文物都证实,吴国从建立起就是周人与当地土著的结合体。史籍中记载的“太伯奔荆蛮”中的“荆蛮”,指的就是吴地的土著民族,即宁镇地区长江两岸的“句族”与“吴族”。史籍中的“荆蛮”二字,是周人和后来中原人对南方土著人的一种带有贬义的泛称。其义与古代中原人称西边民族为戎,北方为狄类同。因此,此处之“荆蛮”并非意味着吴地的土著民族与楚地的“荆蛮”同族。周人和土著人民相结合的这一特点,与当时中原多数诸侯不一样,从上到下同一个民族,而周代有的诸侯国,统治者为周人,而其人民则为当地土著,如晋国、燕国,境内民众多数为戎狄。吴国也是同样,其王为周人,而民众则为当地土著。这类情况,在周边地区并非鲜见。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太伯“亡命”“奔吴”后,就“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从一开始就完全接受了当地土著的文化和风俗,这一点与晋、燕之国是有较大的差异。这种不同民族相结合的特点,就决定了吴国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来源互相交流融合的特性,这也和多数中原诸侯国不一样的。再加上地理特征,生活在长江边上的吴地人民,长江――这位伟大的母亲哺育下的子孙的性格,也同滚滚东去的江水一样,能融百川之流,汇成巨涛,奔向大海。这种兼融特性,也是这里先民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把兼融作为吴文化的特征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这一特征更加显露出其光彩了。 在吴文化中,土墩墓是独具特色的。这种独特的土墩墓分布的区域、年代及其文化内涵均与湖熟文化相关联。墓地多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丘陵和平地的高处。平地起葬,无木质葬具,只是在葬时死者及其随葬品置于经平整好的地面上,用土掩埋,形成馒头状的土墩,因而得名。 土墩墓一般不大,有的高2~3米,个别的高达5米,底径一般为20多米,最大的有40余米。有的为一墩多墓,有的则是一墩一墓,一墩多墓的现已发现最多的葬有12座墓,这些墓有的是同一个时期葬入的,有的则为分期入葬。这种一墩多墓中一般随葬品很少,这说明这墓中主人的地位不高,可能为一般的贫民百性。一墩一墓则不一样,其两旁的随葬品极为丰富,有组合的夹砂陶炊器、几何印文陶盛器、原始瓷食器为主,如鬲、鼎、坛、罐、豆、碗等,有的还有青铜器。这说明其主人的身份极高。一墩多墓所占比重较大,约为80%。一墩一墓则较少,仅有20%左右。 这种平地起葬的方式,是承袭了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的墓葬方式。到了湖熟文化时期,由于这里的气候温湿多雨,为了防潮,当地的居民把居室建筑在土墩之上,房基用土垫高夯实,在其上再建居室。这样的建筑方式直接用在了墓地上,一改北阴阳营文化时期的那种将死者简单地掩埋于公共墓地的方式,而是营建了土墩。为了避免水患、防潮,将墓置高处,不挖墓穴,在平地铺以石扳或石块当床,不用木质棺椁、直接平地掩埋。 这种葬制的改变,也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已经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一墩多墓的主人其社会地位是低的;而一墩一墓的主人则社会地位极高,他们可能是氏族或部落的首领或者头目。这种社会内部分化的状况,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太伯奔吴之后,全盘接受了当地土著的习俗,其墓葬形制与习俗,当然也照搬照用,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土墩石室墓”。对“土墩石室墓”目前学术界争论颇多,同时又涉及到越文化,为此,以后专章论述,在此就不赘述了。 宜侯矢簋铭文摹本 青铜文化是吴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为此青铜器在吴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现在已经见到的有关吴文化中的青侗器,既有完全模仿中原的、或者由中原输入的器物,又有在模仿中原器形的同时充分显露地方特色的物件,还有一些是中原没有为吴人之新创之器。模仿中原器物中,尤礼器为多,有时在形制上有所变化,但是器物的花纹地方特色极为浓厚,花纹精密纤细,并且多用镂空装饰,同时器壁较薄,与中原的风格迥然两样,亦不同于长江中游的楚地的青铜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另外还应该注意到,中原有些器物,如尊、卣之类的酒器,从商到西周中期是常见之物,可是到了西周晚期就消失不见了,正如马承源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尊这种形制的酒器,在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中已很难见到,但在春秋、战国之际的长江流域如吴、越、蔡、楚等地区,反而有所发现,可见其并未绝迹。” ① 这种在甲地已经消失而在乙地继续传流的文化现象,古今皆有,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在吴地对中原的青铜从冶炼到制作,就不是单一地保留或者模仿,而是在进行了吸收的同时,大胆革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传统,在春秋、战国时代、吴钩、越剑独领风骚,名噪一时,也就是吴越人大胆创新的最好例证。 吴地的青铜器也是研究吴国历史的最好的史料。如1954年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宜侯矢簋,是件著名的青铜器,因该器的作器者为宜侯矢故而得名。簋底有铭文126字,可以辨认的有118字,还有16字因字体残失不全,难以辨认。铭文共有12行,大体可以分为三段,一是记周康王省视武王、成王伐商、东国图,王在宜地宗社举行祭祀;二是记载封矢于宜地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土地、人口的具体数字;三是宜侯受封后称颂王的美德,作此器已纪念其父虞公。 宜侯矢簋(西周早期) 铭文的释文有多种,其中以郭沫若和唐兰两位先生的释文影响最大。郭沫若先生的释文是: 隹四月辰在丁未,□□?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国图。 王立(位)于 宗土(社)南囔(向)。 王令 虞侯曰矢“繇,侯于 。锡 鬯一卣,商 一枚, 弓 一、 矢百, 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 三百□,厥□百又廿、厥□邑卅 又五, [厥]□百又 。锡在 王人□又七生(姓)。锡奠七伯, 厥?□又五十夫。锡 庶人 六百又六[十]夫”。 侯矢扬 王休, 作虞公父丁 彝。 唐兰先生的释文: 有关吴国的历史文献,春秋以前无文字史料可循,自寿梦称王并挤身于12诸侯之列后,在我国的典籍中,才有简单的记载。宜侯矢簋里和铭文,虽文字不多,可所涉及的范围很大,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吴与周的渊源关系,同时,也证实了《史记》中关于吴国的历史记载。而这些正是学者们极为关注的大问题。经专家考证,铭文中的虞,是仲雍的曾孙周章,这时周章已君吴,故武封之。铭文中的虞即吴,在春秋时期,因吴地方言的关系,虞又称工渔,攻?或句吴,一般称吴。史籍上记载的虞、工渔、攻?、句吴,这是当时记史者大多数为鲁人,他们据吴地方言记之,故字不同则音是相同的,故虞、吴、句吴是一样的。 铭文中的“宜”为地名,经考证“宜”的地域在长江以南的丹徒县一带,据此,“宜”应是丹徒最早的地名。这也实证吴太伯最早立足于宁镇地区的实证。纠正了《吴越春秋》一书中关于吴太伯立国之地为“梅里”的这一历史公案。 铭文中有关尝赐的人口、土地,其数量相当可观。经郭沫若先生考证,“宜庶人”即当地的土著人。此器是吴有文字可考的吴器,也是最早记载吴地社会制度、社会历史的文献,是研究吴文化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