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吴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分类:【传统文化】

如前所述,吴立国之地是在宁镇地区,那么吴文化除了太伯自身带来的中原文化的某些成份之外,主要承袭的还是当地的地方文化。

从现在的考古得知,在吴立国之前的宁镇地区原存的文化,学者们称之为北阴阳营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的第二层还有湖熟文化。也就是说,吴立国之前当地现存文化,也就是先吴文化之源头为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和湖熟文化。具体地说先吴文化应是湖熟文化。对这一论定,有的学者曾提出不同看法。笔者则认为。太伯到宁镇地区立足,他接受的只能是当地的文化,而古籍上也记载着“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入乡随俗”是极其自然的事。而当时太伯奔吴,是在被逼的情况下,更不可能有其他别的作为。现在我们知道,在太伯到宁镇地区时,当时该地的文化正处在湖熟文化”时期。湖熟文化的上限不会早于龙山文化,下限到商、周至春秋时期。所以,太伯奔到宁镇地区时,也正是湖熟文化的晚期。

湖熟文化代表着宁镇地区的青铜文化,其分布地区为长江下游两岸的丘陵地区,其生产、生活用器的特征为:“第一,冶铜技术的发明,出现刀、

、斧、鱼钩和矛等小件青铜工具。第二,生产工具以小型扁平长方型或梯形石锛为多见,还有半月形带孔石刀,斜长三角形石镰、椭圆柱式石斧、钺形石斧以及石戈石矛等。第三,陶器以夹砂粗陶为主,占60%,其中夹砂红陶多于夹砂灰陶,器形主要是炊具:如鬲、盆、罐等,其次,是黑皮磨光陶,占25%,器形主要是豆、罐、钵、盘等。几何印纹泥质红陶占15%,器形主要是罐和钵。纹饰常见席纹、篾纹、回纹、方格纹、菱形纹、叶脉纹、曲拆纹、弦纹、梯格纹、贝纹、云雷纹、绳纹等。”

在遗址中发现了石料、砺石、半成品、石核和石片的堆积层,这说明是当时的石工具加工场地,在有的遗址中还发现了铜矿石、铜渣及其炼铜工具。石器的器形大多便于安装木柄,这表时当时的生产工具以复合工具为主。可以看出这时这里的居住者继承了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域特有的稻作为主体的农业经济生活,养殖了牛、羊、猪、狗以及渔猎经济也占了一定的比重,牛、羊、猪、狗骨以及网坠、龟壳以及螺蛳壳等遗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湖熟文化遣址大都位于土墩上,所以有的学者称其为“台形遗址”。这种土台一般都高出地面6―7米,面积6000―7000平方米。每个土墩遗址是当时居民居住活动的处所,“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范例。”

这些古老居民,他们居住在土墩上,而死后也埋在土墩中,为此,在宁镇地区的湖熟文化范围之内,普遍都存在着土墩墓。土墩墓均为平地葬,无木质葬具;随葬品多为陶器,很少有青铜器。随葬品中有夹砂陶、几何印文陶器,如鬲、鼎、豆、罐、碗、壶等用器,但无生产工具;有的为一墩多墓,最多的为一墩葬有12墓,也有一墩一墓的。一墩多墓中随葬品少,而一墩一墓中,则随葬品多。墩内墓葬多寡,墓中随葬品的多寡,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内部已经明显地出现了等级与贫富的差别,这也是进入农耕社会的一个具体标志。

这种土墩墓葬形式,是直接继承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不挖墓坑平地堆土的墓葬方法,即承袭了本土的北阴阳营文化。而这种墓葬形式又承接于吴文化中,成为吴文化最为典型的文化遗存。这就是人们极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土墩石室墓。这是因为湖熟文化发展的终点即是吴文化的确立。关于土墩石室的有关情况,留在下节再加详述,这里只就宁镇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问题,再作探讨。因为湖熟文化是否直接承北阴阳营文化,这在学术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宁镇地区在地域上系指江苏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西的广袤的地带。东邻辽阔的太湖平原,西部是其丘陵地区。行政区划上,包括南京、镇江两市,江宁、丹徒、句容三县全境,溧水、丹阳两县的北部以及武进县的西北隅,大约5000平方公里。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南京市西善桥太岗寺遗址和江宁县湖熟镇前岗、?陵关神墩和陶吴昝庙遗址等处。

北阴阳营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大约于公元前4000―前3000年。1955―1958年曾先后四次发掘北阴阳营遗址。该遗址第2和第3层是商周时代青铜期的湖熟文化遗存。第4层西部墓地的253座墓和东部的居址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同类遗存还见于太岗寺遗址和昝庙遗址,江浦蒋城子、安徽滁县朱勒大山等地。

北阴阳营出土的陶器较多,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占的比重较大。主要器形有鼎、豆、碗、罐、?、壶、甭、盆等。其中以三足器,圈足器为多见,最能体现其文化特色的是牛鼻式器

、角状把手和管状流。?有圜腹和双孤腹,圜底,内壁彩绘线条图案。这一彩陶的发现,是江南地区考古工作中一项具有突破性的进展。石器大都打磨精细,舌形穿孔石

为多见,其他如环状大石斧、穿孔石锄、带脊的石锛等也有其特色。这里还需一提的是,还发现了一七孔石刀,这种七孔石刀在江南亦为少见而在安徽蒋家岗遗存中确出土类似的石刀,这是否说明在当时宁镇地区与巢湖地区交往密切呢。玉器和玛瑙装饰品富丰,有玉块、半环形玉璜、管、珠、坠等,这些也独具其代表性。

从大量的石器工具和庙山遗址陶器上的稻壳印痕可以知道,当时已进入以稻为主的农耕社会。与此同时,还发现了猪、狗的骸骨,说明家畜养殖也有发展。从石球、石镞、陶弹丸等工具和鹿、

、龟的骨骸说明,在当时渔猎亦是辅助经济部门。

北阴阳营文化时期,大致处在母系社会的末期。也就是说,此时父系社会已处在开始萌芽的状态之中了。

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的宁镇地区,已进入农耕社会,从现存的材料得知河姆渡文化时期农耕时代比宁镇地区还要早。这就充分说明,江南地区的远古文明,并不比中原的远古文明逊色。

中国古代文明体系是由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的这个半封闭式的地域之内、众多的民族文化融合后逐渐形成的。我们知道,人类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是以自然为基础和前提的。一方土地养活一方人也说明了土地和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人离不开土地,人类的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都受到“土地”的制约。这是因为“土地”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亦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人类劳动的对象也是大自然。

只要我们展开一下《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就能看到,中国的史前文化,北方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南方有元谋人的遗址,距今约170万年了。就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这两处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直立人。分布图还告诉我们,“今天,北起黑龙江畔,南到云贵高原和两广,西起青藏高原,东抵黄海之滨,在27个省、市、自治区,都发现了可以归入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或人工制品。这些地点基本上代表了人类进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

所谓旧石器时代,是指在这个时代里人类开始出现了。当时的谋生手段是以渔猎为主,其工具主要是打制的石器为标志,人类的体质还具有原始的特征。中国的旧石器文化自成序列,发展体系完整。

当我们这方土地上的居民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他们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体,生产工具也是石器为主,但打磨得十分精细,有刃面,有陶器的制作,同时还出现了制作精细的玉器装饰品和纺织品。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江河上下已发现新石器遗址7000多处,其中经过发掘的4000多处,仅长江下游地区,就已发现了200多处。这些以原始农耕为特征的诸多新石器遗存,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大体可分为黄河流域,华南和西南,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它们的文化内涵和起始年代各不相同,并各自形成自己的序列。因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在这个特殊的地域交融、分化,在此时代里,黄河、长江流域先后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出现了财产私人占有,因而导致了阶级的分化。从此中国大地,进入了阶级社会。这些自成序列的内涵和起始年代各不相同的新石器文化,是我们祖先所创造的原始文明,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源泉。

在新石器时代,以黄河为中心和以长江为中心的南北文化构成是不相同的,仅以陶器为例,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谋生的手段各异,所用器具当然有所差别,以炊器为例南方以鼎、豆、壶为其标志,北方则以鬲为其代表。鼎成为礼器或为立国之器,那是以后的事。这一史实,在学术界已成共识。如著名考古学苏秉琦就曾指出:“我国的历史地理,在某种意义上,大体可分为两大部份――面向海洋的东南地区和面向亚洲大陆腹地的西北地区。作为这两大部份之一的东南部地区在我国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流行全国广大地区的以‘鼎、豆、壶’组合而成的礼器、祭器就是渊源于这一地区。”

这里所指的南方,宁镇地区也包括在内,北阴阳营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宁镇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西北、与江西、安徽、山东为邻,在东南与浙江相连,为此,在北阴阳营文化的内涵中,除了他本身的特点外,还发现了腰沿釜、鸡冠耳夹砂红陶缸等早于北阴阳营文化遗存;“以太岗寺下层和东部居住区墓葬等遗存为代表的宁镇第三期文化遗存……如扁三角足鼎、勾缘式拆腹盘形豆、假腹豆、折腹缸、折腹壶、互梭纹壶、扁平刃部有折角的穿孔石斧、半壁形玉璜等,都具有崧泽中层、草鞋山中层、圩墩上层和武进潘家塘晚期等遗存的主要特征。”

江北“淮安青莲岗遗址出土较多的腰沿釜和钵形器,大致和宁镇一期遗存相当。”

另外,在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中发现的条形足鼎、句缘折腹豆等器具,其特征与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和崧泽文化较接近。也就是说,北阴阳营文化与北面的大汶口文化和东面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出土器物上共同的特征较为明显。由此也可以证明,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们与其相毗连地区进行各种交流、交换,甚至人口流动较为活跃。正因为如此,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十分活跃。而地处长江下游的宁镇地区的这种文化交流就更为突出。这就造成现在使有些学者在出土的实物面前驻足不前,对此难以下断论的局面。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地域里的文化,都是那方土壤中培育出来的,带有当地的浓郁的坭土气习为其主要特征。与此同时,又大量融合了前来与他们相互交往的其他地域的人们的智慧与成果。这样就使得这一地域的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其延续与发展。这是文化中一个带普遍性的现象。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