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桥杂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吴桥杂技

分类:【传统文化】

河北省吴桥县素有“杂技之乡”之称。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在吴桥境内,无论县城集镇,还是村庄农舍,无论田间地头,还是家庭院落,到处可以看到演练杂技的动人场面。干活的劳动工具,家庭的生活用具,都可以被随手拈来做演练杂技之用,群众中掌握一两手杂技的业余爱好者相当普遍。全县共有专业和业余杂技团、队60多个,参加杂技和马戏表演活动的演员,达2,000多人。吴桥杂技历史悠久。1958年在这个县的小马厂村发现了一座距今1400多年的古墓,墓内壁画中有描绘马术、倒立、蝎子爬、肚顶等杂技表演的画面。多年以来,这个远近驰名的杂技马戏之乡培养出成千上万的杂技马戏专业演员。当今,在北京、沈阳、天津、哈尔滨、重庆、昆明、太原、西安、兰州、广州、武汉等50多个专业杂技马戏艺术团体中,有数以万计的演员来自吴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杂技表演艺术家,如夏菊花、王喜福、边云明、陈兰英等。建国以来,吴桥杂技演员随中国杂技艺术团曾到20多个国家进行了访问演出。

杂技是1949年后对杂耍、马术驯兽、戏法(即魔术)与滑稽节目的总称。杂耍还包括武术、气功节目;驯兽包括耍猴、驯白鼠、驯狗、驯羊、驯熊、驯象等。在河北省沧州市、石家庄市、邯郸市、张家口市及其所辖县区都有专业或业余杂技魔术团队和艺人,但以沧州市吴桥县杂技最为闻名,该县素称“杂技之乡”。杂技在该县俗称“耍玩意儿”,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道出了杂技在吴桥县城乡普及的程度。该县成为“杂技之乡”,有其深厚的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先说历史背景,《史记》、《汉书》中记载,冀州产生“角抵”,后来形成竞技角力的游戏;秦朝时称角抵戏,汉朝时发展为百戏,即杂技的总称。1958年在该县小马厂村发掘的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534―550年)的古墓壁画中,就有表演蝎子爬、倒立、肚顶、马术等杂技画面的,足见当时这一带杂技已经很流行。关于经济背景,吴桥地处古黄河下游,河流纵横,地势低洼盐碱,十年九涝,加之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人民靠贫瘠的土地难以维持生计,不得不三三两两地离乡背井,流浪街头,靠打跟头、耍刀枪、玩猴、驯狗等糊口。杂技逐渐成为吴桥人民求生存的第二职业。再说文化背景,由于养家糊口的需要,不仅使练杂技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促使人们不断提高技艺,这就需要人们以技会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另外,随着杂技的不断发展,原来家用的叉把农具、坛罐碗碟等作道具已不够使用,需要购买专用的刀枪器械、杂技魔术道具和动物,于是在黄镇(今属山东省宁津县)便出现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九月十五的杂技魔术器械、道具庙会,同时也成为杂技艺人交流切磋的好时机,形成了发展武术杂技的浓郁文化氛围,并确实促进了它的发展。

河北杂技《转动地圈》(周良田供)

旧时杂技艺人多是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卖艺。每年八月至九月黄镇庙会期间,班主们延揽高手,组团结队;艺人们添置道具,碰班搭伙,迎接即将来临的冬春演出季节。他们有的北上天津、北京、东三省,有的南下上海、广州;有的从东三省出境到苏联和其他欧州国家,有的下南洋,从东南亚到欧州,其中有的留居海外,成为华侨。吴桥杂技艺人的足迹遍及中国各省,世界各地。

吴桥杂技演出形式的发展演变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流浪卖艺地摊演出。起初,他们或者一家子,或者两三个伙计,推着小车,挑着柜子,背着铺盖卷儿,扛着刀枪把子,每到一个村镇,找个合适的场子,敲起锣鼓家伙,等围拢过来一些人后,表演一些跟头、小戏法、简单的武术节目和耍猴、驯白鼠等,向观众要个干粮果腹,然后收摊走人赶往下一个地点。此后,逐步增添了飞叉、转碟、地圈、刀门子等,每班人数也有所增加,在一个城镇较为固定的地点摆地摊、撂明地演出一些日子再换地儿。二是大棚演出。后来一些较富裕的艺人成为班主,购置车辆棚杆、大型道具,招收演员,组成班子,增加马术、驯兽和高空节目,在大棚或舞台上演出。三是舞台演出。1949年后,省和一些市县成立了杂技团队,多在舞台上演出,并且创作排练出一批适合舞台演出和富有时代感的节目。下乡演出,有马戏和大型驯兽节目的团队仍然大棚演出。

先说地摊卖艺。敲过锣鼓招拢来观众围圈后,一个艺人或徒弟要站出来卖口,即说开场词:“各位师父,各位爷们兄弟,各位大娘婶子姐妹,在下替俺师父给您施礼了,问安了。那位问了,你师父是谁?我师父,江湖上送他个艺名―――神仙手。下面请俺师父给大家耍一手儿。常言说得好,外行瞧热闹,行家瞧门道。请行家师父们多多指教。咱们落棚搬山(行话,即收摊后请客)。”然后师父等上场演出。节目演至三分之一时,一两个艺人或徒弟开始向每个观众撒一根竹签儿(行话叫下叉子),为的是稳住观众。演到最后一个节目时,艺人又开始卖口:“常言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世上无有君子不养艺人。请各位高抬贵手多多捧场,多多捧场。”节目演完,众人送还竹签儿,其中有的赏钱,有的送鸡蛋,有的送米面。艺人收下赏物,整理好道具,一场演出即告结束。接着要赶往下一个村镇演出。有时候一天要赶五六个点儿。流浪卖艺阶段,有的艺人在演出中还兼卖某种野药。为了把药卖出去,中间又少不了卖口。

吴桥杂技艺人奉吕洞宾为祖师爷。这一带民间传说,当年吕洞宾收纪晓堂为徒,经过观察考验,觉得他只能凭小伎俩救一些饥民挨饿受冻之苦。于是就教给他360套杂耍戏法,让他住在吴桥县靠近东光、宁津两县地界的道观里,收徒传艺,使这一带出了很多以杂耍戏法为生的人。由于道观地处吴桥县,所以吴桥县出的艺人更多。因此杂技艺人卖口时还经常说:“天地无所求,无所求,拜吕祖,学套把戏走江湖。箩圈一上一下,原来是吕洞宾老祖留下,里面能藏龙卧虎,不敢当众玩耍。”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替和演出形式的变化,杂技节目也在由简单向复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变化发展着。杂技最初包括杂耍和戏法两类节目。杂耍包括杂耍、武术、气功、驯鸟兽和马术。地摊演出时期的杂耍有:抖空竹、踢毽、单手顶、对手顶、顶坛子、顶碗、转碟、水流星、耍草帽、柔术等;大棚和舞台演出后增加了走钢丝、走立绳、蹬技、软杠、双拐子、晃圈、钻火圈、荡秋千、定车、高台定车、顶竿定车、鞭技、晃板、排椅倒立、空中飞人、跳板坐椅、木砖倒立、车技、喷火、跳火、飞车走壁等。武术包括马叉、镖刀、杠子武术等。气功类包括卸索、力断铁链、头顶碎砖、汽车轧人等。驯鸟兽最初包括驯白鼠、驯鹦鹉、驯羊、耍猴等,以后发展到驯猩猩、驯虎豹、驯狮子、驯象、耍蟒、马戏、马术关公劈刀等。戏法最初是仙人摘豆、变鱼、变烟、巧变大碗、耍扑克等,后来发展了巨型魔术,如大变酒篓、人头说话、人头吸烟、无头人打拳、大锯活人、炮打活人等。

在大棚和舞台演出中,节目之间更换道具时,便由丑角出来逗乐儿,以避免冷场,同时也为活跃场内气氛,调动观众情绪,久之便形成一类特殊的节目――幕间滑稽,并先后出现了《三角顶》、《兔子吃面包》、《擦镜子》、《抢椅子》、《抬桌子》、《求婚》、《假流星》、《茅台酒》、《照相》、《喝酒》、《转伞》、《飞手帕》、《三张大牌》、《吹粉》、《剪毛线》、《吐鸡蛋》等。

杂技艺人为了吸引观众,在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刻苦练功,不断出新,逐渐出现了一批有名的艺人。他们或者自起艺名,或者观众给他们送绰号,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像吴桥县王士良村耍坛艺人王德信,人称“铁手扣”;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耍马叉名震上海大世界的张万顺,人称“马叉王”;旧时吴桥县“上八(仙)”杂技团的走钢丝女艺人因爱穿红色演出服而取艺名“红蜻蜓”;民国年间吴桥县双井镇薛宝德驯熊有方,江湖人称“狗熊薛”,足迹遍及西欧十几个国家;吴桥籍杂技大王孙福有的“孙家班”和“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在国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海外到过俄罗斯和南亚各国;王玉林因有解开各种绳扣儿的绝活,而获得“卸索大王”的美称;魔术高手张志国艺名“小快手”;魔术大师穆文庆号称“大天一”;出生于吴桥县王库吏村的王汝利,是苏联家喻户晓的马戏大师,曾荣获苏维埃劳动勋章和列宁奖章。他们为促进吴桥和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杂技艺人在长期的练功卖艺过程中,逐渐出现并形成自己的一套行话,成为杂技艺人的行业语。例如:老帅―――传艺师父,把式―――杂技艺人,外把式―――男艺人,里把式―――女艺人,小把式―――小艺人,小抄凡儿、小抄手儿―――小徒弟,签子活―――杂耍,粒子活―――戏法(魔术),磨干―――流浪卖艺,卖口、口捻子、口杆子―――说开场词,耍生意―――演杂技,下叉子―――发签子,摆子―――布招广告,门子―――机关(秘密),叉嘴子―――狗熊,出头―――钱,羌帖―――卢布,骨丁―――意外事儿,溜车―――走人,马前点儿―――快点儿,不转―――不懂,台儿―――后台、台柱子,落棚般山―――收摊请客。等等。

1949年后国家对保护和发展吴桥杂技艺术高度重视,吴桥籍杂技艺人也成为各省市杂技团体的骨干力量,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屡获大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吴桥县建成“吴桥杂技大世界”,促进了杂技文化的繁荣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