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越文化旅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吴越文化旅游分类:【传统文化】 吴越文化旅游,系指与吴越文化遗存(包括文化遗址、文物、遗迹、遗风、遗俗等)有直接关联的文化旅游活动。吴越,是吴与越的合称,均源于古代的百越族,分布在中国的东南部长江下游地区。吴地,在今苏南、皖南、浙江北部一带。越地,在浙江北部及苏南太湖一带。吴文化以南京、镇江为活动中心。在北阴阳营文化遗址、湖熟文化遗址等,出土有石器、陶器、甲骨等文物;越文化,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吴越文化的融合、兼容与成熟,开始于春秋时期,后融入楚文化之中。秦统一全国之后,吴越文化再次汇入中原文化。但吴越文化的最初形态与内在结构,在历史的发展变迁当中却一直延续、存活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之中,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吴越地区,气候潮湿,土地肥沃,农业文化发达,以盛产稻米而闻名,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饭稻羹鱼”,是吴越饮食的重要特色;吴越民居,有别于黄河流域的穴、窑、窟、洞,而以干栏式建筑著称,多用木、竹作为材料。吴越地区流行麻、葛特产,人们用来作为纺织原料;后来又发展了养蚕业,并以生产丝、锦、绸而驰名。早期的吴越服饰,不同于中原地区峨冠博带、宽袍大袖,而多为穿紧身短衣,袖口窄小,腰间常束一条丝带或束短裙,衣襟向左开,为“左衽”。吴越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河道繁密,水运发达,交通工具以舟为主,舟船业发达是吴越文化的一贯传统。吴越文化的早期阶段,盛行龙、蛇图腾崇拜,人们有纹身、染黑牙齿的习俗,习惯于剪(断)发而不带帽冠。生活在水乡之地的吴越人,性格机敏,富于冒险。魏晋南北朝以后,经宋元明清各代,吴越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发达区域。苏州、杭州、松江、嘉兴、湖州、南京、扬州等城市的手工业、商业、文化都很兴盛。随着经济的发展,吴越文化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除稻米生产、纺织丝绸、造船捕鱼等行业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之外,江南园林以苏州、常熟、扬州等秀丽别致而著称;在工艺美术生产上,无锡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器,浙江东部钱塘江流域绍兴、德清、萧山、永嘉、上虞、吴兴等地的越窑瓷器,苏州的苏绣,历史悠久,并具有较高的水平;吴越地区的歌舞传统富有地方特色,江南民歌、丝竹与弹拨乐器十分流行,昆曲、越剧是全国著名的地方戏曲曲种,苏州评弹在说唱艺术中被誉为“江南一枝花”;吴越地区的绘画艺术历久不衰,名画家各个朝代都有涌现;明清以来,江南诗词以及以“三言二拍”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吴越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素有状元之乡的称誉,宋明以后书院盛行,刻书、藏书十分普遍,东林、敷文、紫阳、诂经精舍等都是全国著名的书院。吴越之地,人杰地灵。千百年来,人才辈出。其中著名的有吴国始祖泰伯、吴王阖闾与夫差、越王勾践、越国大夫范蠡、越国美女西施、西楚霸王项羽、东汉哲学家王充、吴君孙权、东晋画家顾恺之、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唐代书法家张旭、五代吴越国君钱槿、南唐国君李?、南唐后主李煜、北宋政治家与文学家范仲淹、北宋科学家沈括、南宋诗人范成大与陆游、元代画家黄公望与倪瓒、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明代书法家祝允明、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明末清初画家唐寅与董其昌、明末清初文学家冯梦龙、明末清初地理学家徐霞客、明末清初小说理论家金圣叹、明末清初思想家与史学家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与学者顾炎武、清代学者赵翼、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清代小说家刘鹗、清代诗人龚自珍、清末小说家曾朴、清末科学家徐寿、近代革命家徐锡麟与秋瑾、近代民族资本家张謇、近代学者王国维与章太炎、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现代作家鲁迅、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