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越水利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吴越水利

分类:【地域文化】

人云:“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稻作更是与水休戚相关,无水即无稻可言了。为此,治水,在吴越人的眼中,是极其重要,甚至是生命悠关的大事。

在古代神话中,就有夏禹治水的传说。“禹导三江入海”,“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太湖,古称震泽,禹将横流四溢的洪水,采用疏导的办法,引入大海,于是太湖水情稳定,江南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为此,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在江南广为流传,更耐人寻味的是,古越人把禹认作自己的祖先,有“越为禹后”之说。

太湖地区农田水利的兴修,有其久远的历史。相传吴国立国之初,太伯为发展农业,在无锡东南开了“太伯渎”,即今天的伯渎港。《越绝书?吴地传》载有“吴西野鹿陂者,吴王田也”。后来吴国定都苏州,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之计谋伐楚,为解决运输问题,东荆溪由今高淳东坝,开了一条十多里的运河,形成一条太湖西通长江的运道,以为漕运,取名胥溪。船从苏州出发西行,过胥口,越太湖,沿荆溪至宜兴,溧阳、高淳至芜湖入长江。“春载二百石舟,而东则通过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后相传未始有废。”(《吴县志》)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在今扬州与淮安之间开了一条邗沟,这是吴国沟通江淮的重要水运路线。相传范蠡在今望亭与常熟之间开了一条蠡河。“通渠三江五湖”,开辟航运与农田水利,是吴越地区的重要成就之一。

楚灭越,楚春申君黄歇领管吴地之后,他的治水工程,贡献更大,疏通了苏州城郊水道,使胥江水绕道入城,既便利了船只交通,又便于泄洪水,使苏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免除了水患。

隋唐以后,南北大运河沟通,江南战乱少,人口增多,兴修水利亦多。如唐开元年间,开了湖州乌程至吴江的获塘,用以排泄乌程诸水,保护农田。后吴越王饯槿父子对太湖水利十分重视,设都营田使,统一管理治水治田的工作,并组成一支水利队伍,称“撩浅军”,一支分置昆山、常熟地区,负责疏治太湖通江港浦,称为江营;一支则负责疏浚吴淞江及其支流河道,以保太湖下游出海口畅通;设“撩湖兵”负责疏浚西湖及其他河道。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农业的发展。

中唐以后,太湖地区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区域,这与长期兴修水利是分不开的,故自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这正如《南畿志》所说的:“江南之水利于田畴,不治则田谷不登”,道理也就在这里了。

如果说江南的稻作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有5000多年的历史。那么,江南地区,特别是吴越人重视兴修水利,旁水而生存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两者相辅相成,在历史的长河中,构成了吴越文化中特有的景观,一直被世人注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