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越青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吴越青瓷分类:【地域文化】 人类自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由于生存的需要,普遍都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本领,欧洲民族如此,非洲民族如此,亚洲人亦然,中华民族在总结烧制陶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发明了瓷器,这是推动世界文明前进的一大贡献。 瓷器与陶器有较大的区别。首先陶器烧制时的温度较低,一般在900℃左右就可烧制成器。瓷器烧制则需要1200℃以上的高温烧制;再则用料亦不同。陶器以陶土为原料,器表不施釉。而瓷器的原料则为瓷土或瓷石,器表均施釉。故瓷烧结后,质地致密,不吸水或吸水率很低,击之有金石声。 中国瓷器有“南青北白”之说。“南青”就是指长江以南地区烧制的瓷器以青釉瓷为其主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南北制瓷技术互有交融,但从总体上讲,其发展趋势,南方还是以青瓷为主。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成,那么原始瓷又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对原始瓷器的性质及其烧造地区,渊源等问题,学术界说法不一,考古学家夏鼐认为“原始瓷(即加釉硬陶)的烧造,……当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原始瓷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现了瓷器,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如前所述,长江下游地区,最早为南方古越人集中居住之地,后又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故这一地区的原始青瓷,被学者定为“吴越青瓷”。 我们知道,古代越人的印纹硬陶是区别与其他民族的最为典型陶器,而认为印纹硬陶是原始瓷器的祖先,是有道理的。因为印纹硬陶的用料不同与一般陶器的用料,确与原始瓷器用料相仿,烧制温度约在1050℃~1200℃左右,一般的红陶或夹砂陶,烧制温度高于1000℃后就会变形,有的甚至熔融。故印纹硬陶的烧制温度与原始瓷器的烧制温度基本一致。正因为如此,在长江下游地区,从商代到春秋战国时代,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同窑共烧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湖熟文化时期中就发现有兼烧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的直焰窑。据考古测定,这种窑的温度可高达1100℃左右。1973―1974年在江西省清江县吴越村遗址的发掘中,发现第一期中出土的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数量很少,在第二、第三期中发现了大量的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三期文化基本接续,第一期年代约为公元前162年前后,二期与殷墟早期相当,三期与殷墟晚期一致。另外,在绍兴富盛、萧山县茅湾里,唐子山等处数十座焰窑的窑场遗址中发现,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也在同窑烧制。再则,从考古发现的分布情况分析,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是古代越族人的两大主要随葬品,出现这种现象决非偶然。三为古越人居住地,如浙西南、赣东北、闽西北一带,瓷土蕴藏量十分丰富,这也是在这一地域内出现印纹硬陶多,成为印纹硬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原始瓷器较早出现的地方之一的资源因素。南方出土的原始瓷无论在器形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大大超过北方。 到了西周时期,南方原始瓷器出土更多,在江苏句容、安徽屯溪等地的周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原始瓷器,器形丰富,制作工艺精巧,这表现南方的原始瓷器远比北方发达。据考古发现,浙江的金衢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可能是南方原始瓷器重点生产地。如1983年在衢州西山西周墓中出土的原始瓷器13件,装锦工艺精细,釉面均匀,整个制作水平较高。1981年在义乌平畴一座西周晚期土墩墓中出土了100件原始瓷器,其数量之多,为前所未见。在安徽屯溪,1959年发掘了两座西周晚期墓葬,共出土了随葬品102件,其中原始瓷器就有71件,占出土物总数的三分之二强。 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代,太湖地区原始青瓷兴旺起来,在太湖地区的石室土墩中,发现了大量的原始青瓷。值得注意的是,石室土墩墓中同出的还有印纹硬陶,1974年在江苏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墩有16座西周中期的土墩墓中,出土原始瓷器124件,每墩中亦出现了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共存的现象。 太湖地区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时代原始青瓷的发达,这可能与吴、越两国的建立有相关的联系。吴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越文化中,印纹硬陶为其文化典型之一,这与出土的青瓷器内涵变化不无关系:吴越地区原始青瓷出土数量多,而且器种繁多,除有传统的鼎、簋,还有尊、逶于、编钟等器。瓷编钟的出现,是吸收了中原文化后才出现的。再则,吴立国初期在宁镇地区,又向太湖地区扩展,最后定都苏州,而越国占踞着以会稽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及钱塘江畔,故经济、文化向太湖地区集中,是极其自然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太湖地区的石室土墩墓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始青瓷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茅山两侧发现的品格较高的原始青瓷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到了东汉,由于瓷器制造工艺、原料、胎釉配方有了重大的改进,才出现了符合瓷器标淮的瓷器。浙江上虞县上浦山仙坛东汉晚期龙窖窑址内出土的斜方格纹青瓷,经理化测试,瓷胎已烧结,显气孔率为0.62‰,吸水率为0.28%,烧成温度已达1131°±20℃,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而青釉色泽纯正,透明而有光泽。 ① 魏晋南北朝时代,以浙江越窑的青瓷为最,江苏宜兴的均窑、浙江温州的鸥窑、金华的婺州窑所产的青瓷器,为其上品。 到了隋唐时代,江南地区出品的青瓷以越州窑最好,故有“南青北白”之称。宋元之际直到明清,江南青瓷器一直为瓷器中的上品,通过陆路与海上,大量运销国外,其制作工艺亦传播到海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