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告别洞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告别洞穴分类:【传统文化】 人类最早的庇护所是自然洞穴,由于主要活动都限于山林中,居住洞穴也许并没感到有多大的不便。许多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石器都是在洞穴里发现的,说明这种原始居住方式在当时得到普遍采用,如北京人、山顶洞人便居住在洞穴里,洞中不仅有人类化石出土,还有许多石器、骨器、装饰品和食弃的大量动物遗骨,还有烧土灰烬。其他一些著名的史前洞穴遗址还有辽宁营口金牛山、贵州黔西观音洞、河南安阳小南海数处,都有很重要的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方仍有不少洞居者,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等洞穴遗址的发现便是证明。 当农耕发明后,人类便开始告别世居的现成洞穴,慢慢向远离山林的平畴迁移,寻求更适宜耕种的沃野。空旷的田野上找不到现成的居所,于是人们不得不动手营造简单的庇护所,房屋建筑技术便开始出现了。最早的建筑无非是窝棚、树巢、窑洞之类,窑洞的挖掘明显是受了早先洞穴居住传统的启发。 告别洞穴之后,人类所经历的考验是严峻的,风雨、严寒与酷暑的侵袭锻炼了人们的意志,也逼迫建筑技术一步步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 史前先民对居址的选择显然很有经验,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们一般选择在背坡面水的地点,在河谷阶地和沼泽边缘,主要是从取水便利方面考虑的。有些较大的村落往往建筑在两河交汇处的台地上,这个经验一直沿用到今天,许多现代城市便都是建在大河交汇处附近。为逃避洪水的危害,又得居住在一定的高度,南方地区有许多土墩类型遗址,就是当时人们从水害方面充分考虑过的证据。掌握了这些居址的选点规律后,考古学家们在野外往往很容易就能寻觅到史前遗址,常常是十拿九稳。 在现今发掘的较早新石器文化遗址,大都发现有当时的房屋基址,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末期,发掘到的房址数量已相当可观。其中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史前居址保存最好,数量也最多。广阔丰厚的黄土层,适宜穴居、半穴居和地面居住。在黄土梯地的断崖上,是开掘窑洞的理想场所,山西石楼岔沟遗址发现过仰韶和龙山时期的窑洞式居址,窑室中央有火塘,窑壁上还掏有贮藏物品用的洞龛(图4)。在窑洞式穴居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半穴居技术,使半地穴居住方式成为中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最普遍的建筑方式,甚至南方和西南地区也见到半穴居的例证。最早的半穴居建筑见于磁山、裴李岗、白家村和兴隆洼文化,都是面积只有几平方米的圆形坑状竖穴,上面可能支撑着一个很简陋的草木顶盖,只有兴隆洼文化的房址面积较大,由10余平方米直至100余平方米。再往后发展,坑穴挖得愈来愈浅,地面上筑起了矮墙,架起稍高的房顶。为稳固起见,又发明了支柱架梁技术。这些建筑技术的成熟,使得修建更大面积的房屋有了可能,也使得半穴居向地面居住的发展有了可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