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易中的辩证法因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周易中的辩证法因素分类:【地域文化】 商代末期,以豫北为中心的商朝统治者自恃天命,暴虐民众,使得众叛亲离。这时,文化发展较低的周族却在西方兴起,充满进取精神。其首领姬发,后来称为周文王,广延四方之士,扩展自己的势力;纣王忌恨之下,将他拘囚于凌里(今河南汤阴县)(《史记?周本纪》)。他在囚禁的六七年时间内,接触到中原流行的八卦思想,对它进行了系统整理,把八卦之学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新水平。《系辞》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 当文王与纣王之事耶!”指的就是文王在凌里的重卦。 原来古史传说中伏羲所画的八卦,只是八个不同形态的单卦,不能充分反映后世在思想认识领域中和实践中日益繁多的各种问题。单卦在长期运用过程中,必然自发地寻求补救的途径,就是将两个单卦交相重叠,以扩大它的运用范围,就出现了重卦。传说中活动在中原的古代部族,例如传说中立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的神农,立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的黄帝, ② 及立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的夏禹(《日知录》)卷一)。都曾对伏羲的八卦进行过演绎和整理,发展成《连山》和《归藏》。(《通志?艺文略》)文王在凌里的重卦,就是对这一历史阶段内八卦学说在中原地区的发展的系统总结。 文王将八卦相乘,演成六十四重卦;每重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按照卦、爻自身的阴阳变化,加以有序地排列;并对每卦加以卦辞作总的解释,又对各爻系以爻辞。这是一项繁重艰巨的工程,其时他已80多岁的高龄,据说他并没有完成,由他的儿子周公旦补充了部分爻辞;后来,孔子及其门徒附加上解说的《易传》,才最后完工,这就是流传到现在的《周易》这部举世闻名的哲学奇书,2000多年来,才智之士对它注释、论述的著作可说汗牛充栋,至今犹有余蕴未尽,还值得人们去发掘探索。《周易》的哲学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这里只能简略地归纳为如下几点: 1.变易的观点。前人概括《周易》这部书说:“易者,变易也。”(《易纬?乾凿度》)很扼要地指出了它的基本宇宙观。整个自然界在瞬间千变万化,没有一时一刻停止。在《周易、上经、乾卦》中说:“阴阳变化,各正性命”,在《系辞》中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卦序》中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而变化见矣”。像这样的观点在《周易》一书中俯拾即是。恩格斯曾分析说:“如果我们留意地考察自然、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那末我们首先见到:种种联系及交互作用之无限错综的图画。在这中间,没有任何东西保持原来的性质、场所及状态;一切皆动、皆变,皆生、皆灭。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际上是正确的宇宙观,正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世界观……:万物存在着,同时又不存在着,因为万物皆在流动,万物皆在永恒的变更中,皆在不断产生与消灭的过程中。”(《反杜林论?引论》)中国和希腊相隔天涯,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遵循着共同的规律,恩格斯对古代希腊哲学世界观的分析,也完全适合《周易》对宇宙的认识的特点。在《系辞》中有一段话谈到《周易》的这一特点时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以为典要,唯变所适。”其中的基本内容,与恩格斯的分析可说完全相同,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 2.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念是贯穿在《周易》全书中一个基本思想。《易传》说:“生生之谓易”,“生生”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八卦自身的形成也是这样,要遵循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上》)的发展过程而生生不息。 发展的观点,在《周易?乾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称它为“天行”与“大德”。《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天地之大德日生。”这都是对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热情肯定。 就其单卦而言,《易纬?乾凿度》指出:凡“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以成乾”,在乾的单卦中已包含了发展的三个阶段。在乾的重卦中,对其发展诸阶段表述得更为完整,它说: 第一爻:潜龙勿用。 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 若厉,无咎。 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 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第六爻:亢龙有悔。 爻辞的作者在这里,用理想中神奇的动物“龙”,借喻事物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第一爻就是最初阶段,它还没有展开和变化,处于潜伏状态中,虽然内部蕴藏无限潜能,但在最低层次中、既没有条件,同时也不适宜发挥其作用。以“潜龙勿用”四个字作为爻辞,既是极为生动的描述,也是寓有深刻人生教训的戒谕。 第二阶段“见龙在田”,它已破土而出,初露头角,但本身犹自微弱,没有形成独立力量,还需要得到客观条件的支持和提携,“利见大人”扼要地点明它的地位、特点和要求。 三爻是个关键的时期,它正处事物发展整过程的中间阶段,也是矛盾丛生,困难重重的时刻。但就乾卦的整体全局而言,六爻纯阳正气,形势大有可为,前途光明无限;而三爻本身亦具有阳刚品质和坚毅的特性,足以克服前进中的重重困难。爻辞说:只要辛勤谨慎、竞竞业业,虽有困难,也能解决。不但切合卦爻之象,而且提出箴言,分析透辟,可以说是极为高明的。 第四爻已经脱离事物发展的前期,接近成熟阶段,处于胜利的前夕。爻辞“或跃在渊”的“跃”字十分贴切,它标志着一次渐进性中断的飞跃。说明了发展中的事物,摆脱了第三阶段中的困窘状态,如同腾入海洋中的蛟龙,有了自由施展的广阔空间。 第五爻的爻辞“飞龙在天”,以飞上九天的神龙来说明取得巨大的成功,也就是发展到了它的顶点。紧接着的第六爻“亢龙有悔”,表明事物发展到了最后阶段,就要走向它的反面,从顺利走向不顺利。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包含了向对立面转化的这一辩证法的因素。 3.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观点。阴阳是古代人用以表示宇宙间一正一负两种力量、倾向和因素的概念,这一名词出现的本身,是古代人对自然认识能力的深化;在《周易?系辞》中,就是把阴阳观念提到很重要的位置,它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既是“易”道――“易”的根据和它阐述的内容,也是天道――自然界发展的法则。所以它接着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天道就是阴与阳,地道为柔与刚,人道是仁与义。于是,这两种因素: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相激相荡,相推相摩;交互吸收,交互排斥。《系辞》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其结果生成一切人物,推动宇宙的发展。 《周易》贯彻阴阳两相对峙、相互矛盾的这一思想,因为它本身也是在这一指导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说卦传》提出:“观变于阴阳以立卦。” 立什么卦呢?就是指立乾、坤二卦,作为《周易》的总纲领。《系辞》对这样的作法阐述说:“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清楚地阐明了乾坤就是阴阳这一对矛盾的具体卦象。荀爽在解释这句话时说:“阴阳相易(变),出于乾坤,故曰门”。很准确地把乾坤当《周易》思想体系的总关键。将乾坤二卦放在首要地位,就是对阴阳的高度肯定,也是对矛盾法则的肯定。《系辞》还进一步强调它的重要意义说:“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在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没有阴阳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不能生生不息,乾坤就要毁灭。这种把矛盾当作《周易》的核心和宇宙发展的基本动力的观点,产生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光荣的一页。 《周易》400多条卦辞和爻辞,多不是空洞的说教。其中有关夏商古代历史与战争的八九十条,迁徙、商族的近200余条,生产的39条,祭祀的20余条,婚姻的18条,生活饮食的50余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等于古代百科全书。 爻辞本身来源于卜筮,也是供卜筮时决疑之用。它的取材要求故事具体、文字简洁、内容有普遍性及典型性,还须包含有哲理的意义;要求将材料的事、文、义三要素融合在寥寥数语中。在这些爻辞中有许多历史故事,如“帝乙归妹”、“丧牛于易”、“箕子明夷”及“伐鬼方”等故事,都是发生在中原地区;至于《易传》中关于中原古代的历史传说,那就更多了。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周易》一书具有植根于当时现实生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中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特点。 《周易》采取陈旧而落后的卜筮形式,蒙上一层神密的色彩,这都是无可讳言的。正因为被这一消极形式所束缚,其包含的基本上正确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还是给人笼统、含糊的原始感受,作不出科学的表述。而其中的辩证因素的矛盾观点,也处于萌芽状态,得不到展开;因而其发展的观点也不能透彻,走上了循环论的老路。所以它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发展形成独立的哲学体系。但这些时代的局限性,并不妨碍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起的进步作用,以及它给予后世深远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