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易参同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周易参同契分类:【文化精萃】 早期道教的经典。简称《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3卷。成书于公元2世纪。书名中的“参”即三,“同”即通,“契”即书契。是讲周易、黄老、炼丹炉火三道相通。借用乾、坤、坎、离、水、火、龙、虎、铅、汞等法象,讲明炼丹修仙之术。内容通过对炼丹思想的描写,渗透着万物产生、变化是阴阳交媾、精气舒发的思想,主张欲求长生不死,必须顺从阴阳变化、掌握六十四卦运行规律。认为金丹不会败朽,服之能使人长生不死。此书是道教系统地论述炼丹的最早著作,道教奉为“丹经王”。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洪武十三年张本真刻俞契《周易参同契发挥》,明正统《道藏》所收注本较多,有后蜀彭晓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其义》。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清《四库全书》收有蒋一彪《古文参同契集解》等。 道教经典。东汉魏伯阳撰,3卷。简称《参同契》。为道家系统论述炼丹最早著作,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被奉为“丹经王”。后蜀彭晓有《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宋代朱熹有《参同契考异》,此外为之作注者尚有40余家。关于“参同契”命名,据彭晓与朱熹解释,认为“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今人则有认为“参”即“三”(“叁”),“同”即“通”,“契”即“书契”,即指三道(大易、黄老、炼丹)相通之书契。此书用韵文写成,语言隐晦,常用譬喻。于其基本内容,各家注释见解不一,有内丹说,外丹说,阴阳派,清修派,也还有一些注释是随文敷衍,并无一定主张。《道藏》将此书连同注释之作收在第621至629册。 道教最早的丹经。东汉道士魏伯阳撰。道教以追求长生久视为 “终极关怀”,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一条途径就是炼得金丹。《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第一部丹法专著,总结了东汉以前的炼丹理论和炼丹技法,素有 “丹经之祖” 或 “丹经之王”之称。《参同契》 的中心思想是宣扬炼丹可以成仙,其要旨是融合《周易》、黄老、炉火三种思想而成。《周易》是儒教经典,主要讲“阴阳变易” 的原理; 黄老就是道家或道教的思想; 炉火即指炼丹的理论。“参” 就是 “三”,就是易道、黄老道与丹道; “同契” 就是 “相类”。所谓 “参同契” 就是“三结合”,将易道、黄老道与丹道三家 “互相契合” 之意打通。但是,这部丹经 “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来如同天书,虽然字字认得,却处处谜阵。所以,历代许多希望得道成仙而又聪明绝顶的人,都被其吸引,不惜耗尽心血,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是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博学通才,独于此书不能破译,然又酷嗜此书,穷年累月,钻研不已,著成 《参同契考异》一书,但又不敢断言自己破解了书中秘旨,只得用了 “空同道士”的假名,公诸于世。朱熹尚且如此,其他人可以想见。作者魏伯阳一定是个奇才。遗憾的是,对于他的生平,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是东汉末年的中国人。据葛洪 《神仙传》 记载,魏伯阳带着三个弟子入山炼丹,看出有两个弟子心不尽诚,就故意考验他们。他先拿出一颗假丹药喂白狗,白狗当即倒地而死。弟子们面面相觑,又把目光投向魏伯阳。魏伯阳微微一笑,吞下一颗丹药,随着也倒地而死。那位心诚的弟子也跟着吞下一颗丹药,结果一样。剩下的两位弟子庆幸自己没有受骗上当,就席卷东西下山而去。这时,魏伯阳才爬起来,取出真正的丹药,给弟子和白狗一起服下,于是都成仙而去。途中遇到砍柴的樵夫,魏伯阳托他捎信给两位弟子,两位弟子后悔不已。这无疑又给他的 《周易参同契》增添了更神秘的色彩。 简称《参同契》,为东汉(约公元2世纪初年)炼丹家魏伯阳所著,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炼丹著作,用韵语和隐语写成。魏氏总结前人200多年的炼丹成绩,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了这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全书虽仅6000余字,但内容相当丰富,对炼丹理论和方法有较系统的记述。他认为炼丹之道,系以阴阳相配和自然界物质变化规律为基础,强调“变化由其真,终始自相因”的原理。书中记载了不少物质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对汞、丹砂(红色HgS)、胡粉(白色铅粉Pb(OH) 2 ?2PbCO 3 )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较详细的记述。如“河上女(指水银),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指硫黄)为根。”即水银遇热则挥发,但得到硫便化合成硫化汞,就固定下来了。又如“太阳流珠(指水银),常欲去人,卒得金华(指铅),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自坚。”这几句诗是说:水银和铅相作用,生成固体的铅汞齐。再如“胡粉投火中,色白还为铅”,就是说铅粉遇到赤热的炭火,就被还原为黑色的金属铅。 该书不仅注意到物种是否同类,还注意到发生化学变化时各种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受一定纲纪制约。如书中云:“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犹和胶补釜,以卤涂疮,去冷加冰,除热用汤,……”将会适得其反而失败。表明当时的炼丹术已开始由定性阶段发展到定量阶段。书中还介绍了炼丹术的最重要设备“丹鼎”的情况,有“鼎器歌”云:“鼎圆三五,寸一分,口四八,两寸唇,长二尺,厚薄匀,腹三齐,坐垂温。阴在上,阳下奔。”这是一首较早而又较好的咏物诗,把丹鼎的构造、形状、尺寸等较形象而详细地表达出来,为后世提供了炼丹工具的重要资料,也是现存关于丹鼎的最早记载。 道教经典。东汉炼丹士、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魏伯阳作,古单行本已佚,因注本而传世。《道藏?太玄部》中收入有8家注本,最著名的有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3卷,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1卷,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3卷,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3卷,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3卷。彭晓《参同契解义序》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其与《周易》理通而义合。实是借《周易》爻象来论述炼丹修仙的经典,将“大易”、“黄老”、“炉火”三者参合,论成丹之理和火候之进退,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经中说此丹道乃承于古代圣贤,以真金不朽为根据,说明服金丹可以长生。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皆由阴阳而发,欲求成金丹不死之道,必须顺从阴阳变化,掌握易卦运行规律。该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兼及外丹、内丹,是世界上现知最早较于系统的外丹理论著作,也是较早论述内丹炼养的经典。对道教修炼之道影响深远,有“万古丹经王”之称。 学术类著作。简称《参同契》。东汉魏伯阳撰。3卷。将“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会归于一,能“妙契大道”,故名。其思想主要源于汉代易学。运用《周易》揭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修仙之术。三卷论述兼及内丹、外丹,但重点是内丹。风格亦各不同,卷上多五言句,间变四言句;卷中多四言句,间变五言句;卷下五言、四言交替。此书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为道家系统论述炼丹的最早著作,被奉为“丹经王”。历来注释本甚众,多收入《道藏》第621至629册,著名的有后蜀道士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义》三卷及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