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呼图壁岩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呼图壁岩画

分类:【地域文化】

位于呼图壁县城西南天山中,距县城75公里,所在地区俗称“康家石门子”,故又称为“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岩画所在人迹罕至,偏僻清幽。康拉尔沟居其东,涝坝湾子沟傍其南,水足草丰,林木茂密,山势突兀陡峭,色泽赭红,系侏罗纪晚期喀拉扎组城堡砾岩,远望恰似古堡琼楼,景观十分引人。

岩画位于峭壁中部一块相当平整的透镜体上,岩面平整光洁。目前距地表4―12米。画面上下高9米,左右展布14米,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其上有人物约300个,大者高达2米以上,小者不过10―20厘米,人物都作相当规律的舞蹈姿势:右臂平伸,右肘上举;左臂平伸,左手下垂。五指张开,两腿作轻轻蹬踏状。女性宽胸细腰肥臀,形体秀美,男性上身略近梯形、臀若水滴状。男女人物大多戴高帽,着双翎,除个别女性着裙外,均裸体。相当部分人物身体涂染成朱红。由于位置偏僻,高悬于峭壁,人手难及,除自然的侵蚀损毁外,少见人为的破坏。刻凿技法,颇具特色。岩画设计图象,用点凿技法凿打出人体轮廓线,再在轮廓范围内,加凿加研,形成整体的阴刻效果。而人物面部则取浅浮雕手法,使其特征更为显明。

据画面情节,可见具体内容如下:一、九名裸女,围绕两组对马,面对一名通体深红的裸体男子,翩翩起舞。二、多组两性同体人形象,均作双头同体,两手两腿,作舞蹈姿势。三、多组男女媾合画面,男子形体高大,或作兽面,胸腔内或见人头,面对女性;女性形体稍小,面部无具体表现,双腿上曲分开。四、隐喻生殖、人口繁衍的群舞画面,接近画面中部的一组图象较为典型:头戴圆帽,面形粗犷的男子,面对一头戴高帽,帽插双翎,形体秀美,作舞蹈姿势的裸体女性,喻示媾合,其下刻凿数十小人,成两列,躬腰曲体,狂欢舞蹈,情绪十分热烈。类同画面还有一组,在几名裸体男子之间,出现了一列舞蹈小人。五、兽形图象。除形体特征十分显明,比例准确的对马外,还见到勃起阳具的两头立虎。虎面也不作刻画,上下还有潜伏的持弓猎手作窥测状。它如小羊、牛、熊(?)等,杂列在人物之间,或与人物形成彼此叠压的情况。

通观画面内容,显示的思想主题显然是古代天山居民浓烈的生殖崇拜信仰。不论是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歌颂,或对两性媾合行为的神化及祈求多生多育子嗣的巫术,两性同体的信念,马祠求育等画面情节,无不清楚表示着当时天山居民渴求强大的生殖能力,渴求部落内人丁兴旺的思想感情。岩画所在岩壁下曾发掘出长期烧火的遗迹,火灰深达距地表4、5米以下。进一步表明这是一块当时人们进行生殖崇拜巫术活动的圣地,是原始社会阶段进行宗教性祭祀、祈祝活动的场所。

创作这一岩画的时代,估计已经进入原始社会后期。这时,在社会生活中,男性已经居于社会的主体地位。其绝对年代约距今3000年前。其创作活动,也曾延续过一个相当的历史阶段。

岩画中的人物,面部形象刻画特别细致、认真,运用了浅浮雕手法。高起的眉脊、鼻梁,大眼小嘴,人物面型特征活现于清冷的石壁之上,甚至眉目含情,或愉悦、或庄严的情绪可以触摸,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刻凿工具,当已经使用了金属。赭红色,是当年使用的主要色彩,它是热烈、欢乐的爱情生活的象征。部分男女人物,颈下、腕部均见佩饰,个别颈后或有飘带。大多数人物都戴小平顶高帽,其上为左右分扬的长翎。与此同时,在一些额骨稍高的男性人物的头上,还见到一种圆顶小帽。形成两种面型,两种帽式的差异。这启示我们,当时天山深处祈祝多子多嗣的宗教圣地前面,顶礼膜拜的人群有着种族、服式的差异。

距今3000年前的新疆北部地区,居于历史舞台中心的,是在亚洲中部地区居于重要地位的塞人。结合着岩刻画面上准确显示了居于画面主要地位的白色人种的面型特征,可以推论,岩画很可能主要是塞人的文化遗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