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命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命名分类:【文化精萃】 婴儿出生后的几天内,父母便要取名,俗称 “号名”。也有的请文化水平高的人来命名。男名喜刚强,女名喜柔顺。命名的方式因习惯不同可分为: 世序命名,即由祖先选定世代序号,这种世序以成句的先后字列为伦序; 五行命名,即由算命先生所定儿女八字中所缺五行之一或二命名; 压胜命名,因以前生育之子女不顺利,或经算命认为运气不好,则以压胜,期望婴儿好养培成人,此法多以卑贱低微者取名,如狗、呆等,一般用于取“奶名” 或 “小名”; 以时地命名,依出生时节,或地理环境命名。此外,还有记事命名、假借命令、庇佑命名、瞩望命名等多种取名方法。 中国人的名字分“姓”和“名”两部分。“姓”以单姓为多,中国的姓总共大约不超过四百个。因此,就有成百万的人的姓是相同的。例如姓“王”或姓“李”。直到辛亥革命以前,同姓者是不能结婚的。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例外,例如可以证明他们至少在两千年前没有共同的祖先。各个家族都有家谱,其中有的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的家族历史,不过一般的家谱,大约从公元1200年以后的记载,才是比较可靠的。 在辛亥革命之前,一个女人出嫁后就失去了自己原来的姓,而随夫家的姓(这在台湾依然是个惯例)。一个孩子生下后,首先给他取个小名,叫做“小狮”或“小胖”。不久后,再给他正式命名。名字一般由两个字组成。取名有一些规律,常常采取韵文形式。所有的同辈孩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是相同的。由于有成千上万人的姓是相同的,所以两个孩子的姓相同,就表明他们可能有亲缘关系。家族内部传承的诗歌,也在名字中有重要意义。例如,一个人拜访另一个人,他们的姓相同,而名字中又有一个字是该家族的诗歌中的,那么他们会立刻相互确认对方,无论他们在这家族中是否属于同一代人。来访者会受到主人很好的接待,并且以对方辈份来给他以适当的称呼。因此,假如一个骗子想要冒充为某人的亲戚,那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 在十岁或稍大一点时,要给孩子取第二个名字,即“字”。“字”可以是单字也可以是双字,它由父亲来取,表示通过观察孩子特长后,对他的未来所寄予的成功或幸福的希望。因此,“字”具有象征意义。朋友与陌生人同样可以使用“字”。成年人则可以在别人已经熟悉的姓名上,再加上“字”。 在同一个家庭中,以下列称号来区分兄弟姐妹,如“二哥”、“三妹”、“老大”、“老么”等,它们表示对方与说话者的关系。此外,在一个家庭中也使用“老二”、“二姨”等等称呼。 画家们在画上署名,是根据这幅画想要送给谁来决定的。有专供艺术家题名的参考书。从一般来看,似乎可以说中国的人名,比西方的人名能告诉更多有关这个人的个性或社会角色的情况;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婴儿出生后不久,由祖父母或父母命名,俗称“号名”。也有请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或乡里辈份或地位较高的人来命名的。男名喜刚强,女名喜柔顺。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世序命名,由祖先选定世代序名,以成句的先后字列为伦序;五行命名,由算命先生所定儿女八字所缺五行之一或二为命名;压胜命名,因以前生育之子女不顺利,或经算命认为运气不好,则以压胜,期望婴儿好养育成人,此法多取卑贱者为名,如狗、傻、呆、赖等,一般用于取“奶名”或“小名”;时地命名,依出生时节、地理环境命名。此外,还有记事命名、假借命名、庇佑命名、瞩望命名、形态命名等。 对处于氏族部落社会的人来说,姓名不仅仅是识别符号,它还有更深层的社会意义。比如,婴儿的名字由谁来取? 叫什么名字好,根据是什么?都要受到各民族自身的习惯法和道德观念的约束。 1.取名权。婴儿降生后,由谁来给婴儿取名?泰雅族由祖父或父为他取名;卑南族则由外祖母取名,但要经诸亲同意才有效;排湾族由男女两家父母商量取一二个名字;只有布农与鲁凯两族,资料所限,不知由谁来给婴儿取名。 2.取名仪式。普遍伴随新生儿礼仪一同取名;阿美族似乎没有特殊的取名仪式。赛夏族、邹族有简单的仪式。前者以一种草叶贴在小儿额上,用竹筒喷水于其上,然后取名。后者由其母抱小孩立于户外,其父给婴儿带上颈饰,并结茅叶于衣服,为之祝福后取名。 ① 泰雅族的命名仪式,较其他各族复杂些。一般家庭要杀鸡、杀猪宴请亲友。在晚宴时,由年纪最长的家人,以酒祭神后,便宣布新生儿的名字。比较富有的家庭通常会请长老和几位女巫一起共襄盛举,由德高望重的长老宣布新生儿的名字,女巫则为他祈福。 ② 3.取名惯例与规则。(1)随出生时所发生的事、地点、时间取名。阿美族、泰雅族有此俗。在泰雅人中,叫Patayan的,表示他是在晒谷场出生的;叫Cipaokan的,是他母亲到基包干部落做客时生的,取此名以为纪念。犹如今天有人叫“车生”、“船生”相似;叫Hapao的表示他出生在春天,等等。 ③ 阿美族也是如此,父亲正在打猎时出生的就叫Adop;父亲从河边捕鱼归来时出生的就叫鱼;也有以出生时辰来命名的,如Ranam或Dafak,表示他是早上或凌晨出生的。 ④ (2)取自祖先或名人、神名。除雅美族外,各族均有,是最普遍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纪念某位祖先的荣耀与丰功伟业,让祖先的名字长久活在家族之中。这种取名法,一般是男孩取祖父名或父亲名;女孩取祖母名或母亲名最多。布农族虽然也以祖辈的名字来为新生儿命名,但有一定惯例:男孩与曾祖父同名,其弟则与曾祖父的兄弟同名。若曾祖父没有兄弟,就改与祖父的兄弟同名;女孩与曾祖母同名。 ⑤ 鲁凯族新生儿的名字大多取祖父母之名为名。泰雅族在为新生儿取名时,须避免与父母兄姐等同名。男名多含勇敢之义,女名多表示美丽。待孩子成年时,再改行连名制(详下)。 ⑥ (3)阶级原则。排湾、鲁凯族虽然也是从祖先名字中选择名字,但在方法上,要依照男女及阶级而异的原则,贵族、平民各有专用名,平民不得僭用贵族之名。贵族的名字有Ragar、Baro,等;平民的名字有Rairai等。 ⑦ 这些名字被辗转使用。又如邹族的男女姓名只有19种, ⑧ 难免重复。(4)信仰原则。为避免小儿夭折而取恶名以压胜;因小儿多病或家中意外事故则更名;或成年后更名。泰雅族改名时要根据法术或占卜所示,即请求神灵为病儿取名。 ⑨ 此外,泰雅、阿美两族的成年男子,除本名外还有浑名或外号,都是根据“各人平常的言行举止、身体的特征”取的,浑名是年龄相仿的朋友叫的,时间长了,反而忘了他的真名,而成为大家对他的正式称呼。 ⑩ 如有有一阿美族青年叫Teko(晒衣竿)。因为他到女友家去约她出来,先用嘴琴叫没能叫醒这位睡着了的女友,就用长长的竹竿将她打醒,故得了这个外号。 ① 4.连名制。泰雅、雅美、阿美、卑南等族的命名法则之一。有亲子连名、母子连名、父子连名或连宗氏名、家名等类型。连名制起源于亲从字名制,最后发展为世代排名制(俗称“排行”)。 ②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将父名或母名连在己名之后。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亲从子名制,又称“从子名亲制”, ③ 是雅美族的一种命名制。长子出生后,父母放弃己名而改从子名,长孙出世后,又进行第二次改名。它的形式是“某之父(母)”或“某之祖”。长子死亡,则改从次子名。因凶事频繁而长子改名后,父母、祖父母也随之改名。如长子名Gipin,在前加接头词si,加称谓父、母、祖父母,加形容词化的中接词n,后联长子名,则父名为Si―ama―n―Gipin,母名为Si―ina―n―Gipin,祖父母名为Si―apu―n―Gipin。 二是亲子连名制。泰雅族等使用的命名法,是子嗣联上尊亲(父母)的名字,表示某人是某人的子女,是后联型(杨希枚语)。它的特点是子女的名字可任意连父名或母名。泰雅族偏重父子连名。如T部落B氏的直系祖先系谱是: Bayan ?Watan ―― Watan ?Wuman―― Wuman ?Taimu ―― Taimu ?Pinan――Pinan?Nabu――Nabu?Bai ――Bai?kuwi――。 ④ 这七代人都是父子连名。下列三种情况一定连母名:遗腹子女,其母欲再嫁的;招赘婚中承继家业者的子女;父母离异归母亲抚养的子女。女儿照例连母名。 三是母子连名制。台湾本岛东海岸纵谷平原与屏东恒春地区的阿美族,普遍采用子女名连母名(母的己名)。特别是承嗣的长女,必定连以母名。但在没有女嗣而由男嗣行嫁娶婚时,也可以连父名。连名时,己名在前,亲名在后。亲名的功能只是为了区别自己的家族系统,使得部落的人借此可以知道某某人是某某家的一分子。当部落聚会或外出时要用全名,平时在家中或同一家系中,都是直呼其己名。 ⑤ 四是父子连名制。赛夏族、平埔系的巴宰族采用这种命名法则。子女名都连以父名,并遵循两条原则:(1)男子己名避用其祖父己名与兄之己名,女子避用其祖母、母之己名与姐之己名。(2)忌用恶死者的名字。母亲赘夫承嗣者的子女连母名。清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曾赐巴族宰土官为潘姓,以后成为族姓。开始时,他们只是把潘字冠在连名之前,后来改放在己名之前加上潘字而成为姓名制。从此,父子连名制就逐渐废弃不用了。 ① 台湾少数民族也有给婴儿命名的礼俗。 (1)梦卜。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由祖先的神灵所指使,而祖先的旨意往往是通过梦来昭示。婴儿出生后,其父母如梦到使人高兴的事,即可为婴儿命名;反之,梦到不吉利的事,命名就必须延期,直到梦得吉利为止。为婴儿命名,一般都在婴儿出生、产妇回娘家之前。泰雅人是在婴儿满月之后命名。 (2)命名之权。阿美人和卑南人受母系氏族社会影响,命名权掌握在祖母手中。通常由婴儿的父母得到吉梦后向祖母提出命名的建议,由祖母决定;或由祖母直接命名。布农人和曹人受父系氏族社会影响,一般由父亲命名。而同处在父系氏族社会的赛夏人,则要由姑母命名。 (3)名字之含义。一般来说,命名男女有别,男孩多取象征勇敢、健壮、英雄之义,女者多取象征聪明、勤劳、美丽之义。但各部族亦有不同的命名习俗。如平埔人、泰雅人和雅美人,父子连名制,在婴儿名字之后加父名,无姓。布农人命名是在氏族名字之后加婴儿名字。排湾人、鲁凯人命名是在房名之后加婴儿名字。阿美人则在婴儿出生时,其父母以所遇到的事象来命名。例如恰巧抓到鱼就命名为“布郎”(鱼),正逢割稻就命名“得不斯”(米)。 孩子降生后,给取个小名,或称“乳名”。通常在三朝取名,俗话:“三朝上取名,长大了聪明。”有的给男孩取女称,如丫头、妹子,俗谓女子命贱,易于长大。有的降生时以父母的年龄为名,如三十子、三二子、四十子。有的盼望着养儿子的给女孩取名招弟、领弟、来弟,或拦头、剪头、回头。有的取丑和贱的名称,苏南叫阿猫、阿狗比较多,苏北多叫狗大、小癞子。有的按其属相,如小龙、小牛、小狗。有的是昵称,如阿囡等。有的根据孩子生养情况取名,如鸭子,这是领养子的名字,莲子是领养后生了女孩。有的头胎未能成活,再生孩子取名扣子、锁儿。有的多生孩子,不愿再生,取名为住儿。有的根据孩子降生后的种种处理方式,如罐成、罐住、谷成、谷住、大驴、小驴(以上衣胞处理);大扣、扣住、领来、锁住、大卡、锅卡、网儿;胞衣埋在岔路口的叫踩住、压住、路生。在路途中养的叫露宝子。有按发辫取名,满月不剃胎发到三岁以后剃的叫大毛、小毛头;剃发而留辫的,叫大左、左住等。南通的男女小名统称侯,长子往往叫长侯,其他如猫侯、网侯、扣侯、锁侯,有的叫文侯、恩侯;有的出生时称过,根据其重量取名,如六斤侯、九斤侯、十斤侯;子女多,不愿再生育的叫住侯、止侯。女孩取名压侯的也很多。旧时农村妇女,大抵只有小名,无非依排行叫丫头或大媛、二媛,或大丫头、二丫头之类,也有取名的,如叫招弟、胜男、亚男等。 三个月后才取大名。取名大体有以下一些依据:有的按族谱排辈取名,有的按八字中五行有缺取名,金木水火土缺者取于名内,如缺土的叫阿土,缺水的叫水根,缺火的叫火生,这是明取;还有暗取,如缺土的名字中用坤、培等,缺水的用源、泽等,缺木的用林、森,缺火的用炎、荧、炽等。五行俱备,才能一生平安,交好运。有的按出生月份、节令特点取名,如腊月生的叫梅儿,八月生的叫桂华,七月生的叫巧云,六月生的叫荷生。男的取名多为栋梁、松柏等。有的以甥舅家的姓为名。以姓为名,必为吉姓,如大成(陈)、大留(刘)。史(死)和王(亡)绝对不取。 农村的孩子上学堂后,由老师取学名。大名和学名是人的终身符号,命名往往寄托着父母和师长的期望,所以非常慎重。无锡旧俗,父亲不为婴儿题取名字,因俗呼父亲叫“爷”,“爷题”谐音“夜啼”,如此忌讳是避免孩子成为夜啼郎。 取名能深深烙下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潮流的印记,有着明显的时代色彩。1949年后,随着形势变化,给孩子取名以时政作背景的很多,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叫建国、卫国、卫东的很多。这样也带来一些弊端,同名同姓的人多,人的符号划一了,带来另一种社会性的混乱。 藏族的命名仪式较为庄重神圣。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喇嘛起名。因青藏地区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故请喇嘛起名的较多。命名时,父亲将新生儿抱到比较有名望的喇嘛家里,献上一条哈达和一只瓷碗,拜请大师命名。喇嘛根据孩子的属相、生辰、性别进行占卜,查阅经传赐名。通常取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名字。如卓玛(度母)、慈成木(遵守佛法)、旦增(掌教者)、多杰(金刚)等。但在喇嘛奉天意赐名后,为避免灾祸,要暂时对一切魔鬼和其他人保密。此后喇嘛将告诉孩子的父亲,寻找一个和孩子同属相的人,并且是在一定的时间、穿一定颜色的衣服、骑一定毛色的马的人,让此人将婴儿抱上马后,当众宣布这一神圣的名字。另外一种是由家中老人或亲属中的老年人为孩子起名,这种命名多含有福禄长寿的意思和浓重的感情色彩。如仁青措(宝贝之海)、才让(长命)、尼玛(太阳)等等。还有以物、职业、官职为孩子取名的,有的在名前还要加上家族称号,如郭密?完玛才旦、杰郁?南拉泰等。 撒拉人的名字,早期是在本名前加父名构成,如尕勒莽?奥买尔、奥买尔?顺保、顺保?萨都刺;也有单用本名的;也有把某个祖先的名字作为姓来使用的,如伊布拉?克力木,其中伊布拉是父亲,作为姓,克力木是本名。为了区别重名,撒拉人又根据某个人的特征,在他们的名字前加以别号或绰号,撒拉语叫“纳德阿德”。一般加居住地村名、街巷名来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也有的加职业、技术等,以反映其先辈从事某种职业、擅长某些技艺。例如田盖毛扫(指住在田盖村的毛扫)、阿什江乙布(出生在阿什江村的乙布)、底木尔吉尕斯木(铁匠尕斯木)等。还习惯在名字后加某些表示尊敬和喜爱、亲昵的称呼:对年长的男子名后多加“保”、“尕”,以表示尊敬,如巴拉提保(巴拉提大伯)、哈尼非尕(哈尼非大哥);女名后加“孜”和“姑”,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姑”加在年幼或年轻的女名后,还可表示喜爱或亲昵的意思,如则乃巴孜、海嘉孜、阿依霞姑、茹格亚姑等。为了区分男女性别,撒拉人还曾经习惯在名字前或后加表示性别的某些词,例如高斯古尔奥格兰、阿吾索同保、阿姑尕拉古、阿娜云红姬等,这里的“奥格兰”、“阿吾”表示男性,“阿姑”、“阿娜”则表示女性。 后期多采用阿拉伯名字。按俗,婴儿生出三天后,要请阿訇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为婴儿起一个阿拉伯语宗教名字,谓之起“经名”。其仪式与回族同。首先请阿訇对着婴儿低声念“班克”(召唤教众来做礼拜的祈祷词),并在婴儿的耳朵上(男左女右)吹一下,然后从伊斯兰教所尊崇的“圣人”、“圣女”名中选出一个名字,作为婴儿的“经名”,告之家人,以示吉庆。男的一般取名为穆罕默德、阿里、奥买尔、达吾提,女的多起名为阿依霞、发图买、伊米乃、海姐等。这种仪式表明,婴儿一出生,就是一个当然的穆斯林了。还有以生日起名的,如在伊斯兰教历九月(斋月)出生的,男的起名为热买赞,女的为茹扎姑;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五日出生的,起名为库尔班(只限于男性);星期五(主麻日)出生的,男孩起名为居玛,女的则为居玛姑;星期四出生的,起名为撇仙拜。除此之外,也有以数字命名的,即以小孩的父亲或祖父在其出生那年岁数的数字命名,以示求子心切之情。这种命名方式只限于男孩,而且习惯用汉语或汉语谐音来表示,多用的有赛尔提(三十七)、吾西(五十),刘什九保(六十九)等。 撒拉人采用汉姓,始于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并被封为土司,神宝改为韩宝,从此,土司便以此称号为姓,人民也就多以土司之姓为姓了。何以取韩为姓?据研究,元时,蒙古、色目人改汉姓,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因事而改,二是因音而改,三是择汉族大姓而改。撒拉人当时属色目人范畴,按照明朝制度改取汉姓,因祖先为可汗,取同音汉字韩为姓,是顺理成章的。古往今来,撒拉族达官显贵中用姓者较之平民百姓为多。一般来说,撒拉人重名不重姓,虽知有其姓,而不常用,在族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只呼其名,而不直道其姓。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使用姓的人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族际交往中用姓,著书立说署名时,不但用姓,而且多用学名。 青海蒙古族习惯在婴儿出生后一周为其命名。多请名望高、学识好的僧侣起名。取名方式,因为与藏族一样信仰藏传佛教,因此也多以经传取名。有以本民族传统名字命名的,如巴特尔、布赫;也有以蒙语起的,如图布腾、哈朝洛;同时也有“乳名”。如果家中曾有孩子夭折,则以“穷名”的方式来禳凶,如“夏日瑙海”(意为黄狗)、“尕吾日格”(意为狗崽)、“瑙海苏勒”(意为狗尾巴)等,其意在于使孩子顺利成长,不会夭折。这种命名方式在汉族和藏族中也存在。 接下来就要为小孩命名。鄂温克人早先都用鄂温克语起名字,20世纪50年代开始启用汉名,即在名子前边写上姓,如原来姓杜拉尔现在则变成“杜”姓,原来姓涂克冬现在则变成“涂”姓,原来姓那哈他现在则变成“那”姓。但鄂温克人的乳名多用鄂温克语,如诺诺(男孩子之意)、浩陶(女孩子或姑娘之意)、玛兰代(木槌之意)。女孩子名字多以花草命之。 青海汉族取名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有为了预防孩子夭折或生病,就请神求保命名的方式。即在婴儿1周岁的时候,请求神灵佛祖保佑,以神灵佛祖之名加“保”字或“存”字,给婴儿命名,如娘娘保、菩萨保、山神保、灶君保、菩萨存、观音存、灶存子等。又因青海汉族中亦有不少藏传佛教信仰者,所以又有以强巴、丹欠等活佛的名字命名的,如“强巴保”。求保时,父母携幼儿,持香表、财物、馒头、茶包等到寺院庙宅神佛前祈拜求佑,有的则给当地活佛献哈达叩拜求保,此后每年到此寺庙随喜布施。等到了第一个本命年,请僧道至家中念经、点灯,且以财物还愿布施,或直接到寺庙,完成赎身,结束神佛护佑。以“保”取名的方式,在土族中也有,大同小异。一般情况下家中曾有孩子夭折,就不直接取名,而是由母亲抱着婴儿在抬起的碌碡下钻过,取名“白虎保”,或采取撞名认干亲的方式。另外还要在7岁、9岁、15岁时求神佛保命,由法师或斯古尔典以神的旨意为孩子命名。被保一年内孩子忌剃头,忌去外公家,禁食他人食物,禁穿他人衣物,直到被保期满和生日时行剃头仪式,将所剃头发揉成团状,缝在衣服背部或肩上,同时祭奉神灵,放生一只公鸡,解除对孩子的一切禁忌。撞名问姓在青海汉族中也比较盛行,这一取名方式主要针对有病或久病不愈的婴儿、小孩。首先请阴阳或僧道求神问卜,择定吉日及撞闯方位,再于拂晓前,由母亲抱着孩子,父亲或其他男性携带面桃等物,依所求方向行走,以路途所遇的第一个人的姓为孩子取名,如唐家保、李家存之类。有时甚至撞上与小儿同龄,比小儿还小的人,亦要拜其为“干爹”。若在途中未遇到人而遇到狗,则取名“狗子”、“狗保子”。遇不上人或畜,便叫“长路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