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和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和籴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官府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的措施。始于北魏。《魏书?食货志》:“收内郡边资,与民和籴,积为边备。”北魏至中唐,和籴寓有聚米备荒、赈济灾民之意。《新唐书?食货志三》:“宪宗即位之初,有司以岁丰熟请畿内和籴。当时的府县配户督限,甚于赋税,号为和籴,其实害民”。中唐以后,强制配购日趋浓重。到宋代,成为养兵括粮的重要手段。宋初,狭义的和籴特指政府以现钱收购粮食,广义的和籴包括各种籴买方式。北宋中叶以前,有博籴、便籴之法,以便籴所入最多。神宗熙宁以后(1068―1077),又有结籴、寄籴、?籴、兑籴等名目。宋初多以布帛、金银等物换取民间粮食。熙宁七年(1074年),河北官仓所存旧粮,听民用丝绵绫绢博买,当年秋熟政府再以此绵绢博易新粮入仓。“博”为换易之意。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以空名告身,度牒作为征购民间粮食的支付手段,亦属博籴性质。政府以钞引作为征购民粮手段,称为便籴。便籴多行于边郡乏粮处,以储积军粮为目的。售粮者可用钞引向政府支取茶、盐、香药等,再运至通商地点出售获利。也有用钞引支取现钱者。仁宗时,便籴是征粮的主要方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