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哈萨克族的氏族部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哈萨克族的氏族部落分类:【中国民俗】 哈萨克族是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直到1949年以前,哈萨克族一直存在氏族部落的组织形式,并且较完整地保留了宗法制度,即封建剥削制度同氏族部落家长制相结合。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部落和氏族。部落和氏族是以人们的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共同体。一个部落(乌鲁)包括若干大氏族(塔衣甫),大氏族内的牧民又以较亲近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结成一个个小氏族(爱衣马克),最小的血缘集团是牧村(阿吾勒)。阿吾勒通常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成员组成,一般以一家牧主或富裕牧民为中心。阿吾勒大小不等,有的3~5家,也有的十几家或更多一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组成的“阿吾勒”实际上就是一个家族。在氏族部落内部,人们之间虽然有亲属关系,牧场、草场也属于“公有”,但实际上牧场、草场的所有权操纵在氏族、部落头目手中,仍然是富人压迫穷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封建剥削制度被废除,哈萨克族逐步由传统的牧业生产向“以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向转变,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哈萨克人由草原走向乡镇,走向城市,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卫生、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传统的氏族部落血缘组织形式已经被打破,然而氏族部落的观念依然存在,每一个哈萨克族人无论身在何方,都很清楚自己属于哪一个氏族部落。 近代,经过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以及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的几次划界以后,留在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以克烈、乃曼、阿勒班、素宛及托热贵族几个部落为主,尤以克烈、乃曼部落的人数为多。每个部落下有几个大氏族,大氏族之下还有几个小氏族。其主要的部落有: 克烈部落。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地区的7个县,塔城地区的托里、乌苏、沙湾县和自沙湾以东至巴里坤为主的天山一带以及甘肃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克烈部落分成阿巴克烈和阿夏玛衣勒克烈两大支,其中阿夏玛衣勒克烈主要在俄罗斯境内,阿巴克烈主要在新疆境内。其下又分为12个大氏族:(1)建太凯。其下辖属3个小氏族:素云巴依、素云得克、区云也勒。建太凯氏族的人数最多,势力最强,分布地域最广。在克烈部落的分布地区,几乎各县都有建太凯氏族的人。(2)贾迪克。是仅次于建太凯的大氏族。其下辖4个小氏族:依特木根、贾那特、马力克、蒙柯里。(3)杰鲁西。其下辖3个小氏族:沙尔特、查普把什、乌朱克。(4)喀拉哈斯。其下辖属:霍森姆、纳扎尔、巴依姆(塔城南山一带)。(5)莫勒柯。其下辖:库勒、玛善、姜吉格特。(6)萨尔巴斯。包括:伊尔斯、西雅克、朱兰、朱里沙拉。(7)其巴爱格尔。包括:巴里达、喀里帕、都日克。(8)加斯塔班。包括:阿里西特、穷巴什。(9)篾尔乞提。包括:库沙里、阿里麻木毕特、沙那艾尔、里培斯。(10)昆萨达克。包括:阿哈巴克特、克伊克、细山、沙尔满。(11)歧莫因。(12)依铁勒。 乃曼部落。乃曼部落分为9大氏族,大部分分布在中亚各国。中国的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博尔塔拉地区紧靠独联体的沿边各县,如哈巴河、吉木乃、和布克赛尔、额敏、塔城、裕民、博乐、温泉以及伊犁的霍城、伊宁、尼勒克、巩乃斯各县。自乌苏至巴里坤的天山中也都杂居有乃曼部落人。在中国的乃曼部落主要是托勒克塔依大氏族。在这个大氏族中又分为4个小氏族,名称如下:(1)杜尔吐古尔。主要分布在塔城。(2)喀拉克烈。主要分布在博乐、温泉、布克赛尔等县。(3)沙得尔。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4)马太。伊犁地区霍城、伊宁、尼勒克、巩乃斯数县主要分布着马太氏族中的黑宰部(即克扎衣的异译)。黑宰部在新疆的人数非常多,实际已形成一个部落。 阿勒班部落。该部落分为为沙热、吉布勒两大氏族,主要分布在昭苏、特克斯、巩留县。 素宛部落。该部落分为司巴格斯、坎巴格斯、托加尔斯坦、拜杜格四大氏族,主要分布在伊宁、霍城两县。 瓦克部落。瓦克部落在历史上常与克烈部落一起游牧,分布于阿尔泰山及斋桑泊一带。18世纪70年代一部分瓦克人迁到今托里县吾雪图乡一带,被称为老(旧)瓦克。19世纪30年代又有一批瓦克人迁到托里县巴尔鲁克山东部游牧,被称为新瓦克。现在除托里县外,沙湾县也住有较多的瓦克部落人。 托热部落。该部落人数不多,但属于传统的贵族统治阶级,他们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他们的血统来源于蒙古,但已完全哈萨克化。从其先祖成吉思汗以来,一直统治着哈萨克族,因而人数虽少,权力却很大。阿勒泰的托热贵族艾林郡王一系主要住在吉木乃县;塔城地区托热贵族马木儿别克住在托里县库布地区;伊犁托热贵族阿吾里汗住在新源县。 上述氏族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大氏族是最初的氏族,由于子孙的繁衍,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小氏族。有些小氏族对于更多的氏族来说,就变成了大氏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些部落和大氏族年代久了,就成了历史名词,而小氏族却变成了维系血缘关系的具体单位。这些氏族的名称一般都是他们的男性祖先的名字。可见,氏族名称创造的系谱,比起个体家庭的族谱,显得更有意义。它成为一个共同世系、共同血统的证据。 锡伯族的“莫昆义善”锡伯族的氏族阶段是比较漫长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还残留着形式上的氏族组织。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来的血缘关系已渐渐地失去了它的作用,而过渡到了以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为单位的按地缘关系结合的“嘎善发尔喀”(锡伯语“村落”之意,引申为农村公社)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每一个“嘎善”都是由不同的“哈拉”和“莫昆”组成。“哈拉”为同一祖先的后代,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一个氏族。“哈拉”内是绝对禁止通婚的。“哈拉”传至五六代以后便分出“莫昆”,这时的“哈拉”就演变成一个部族。每一个“哈拉”包括几个“莫昆”,即氏族。 锡伯族的氏族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莫昆义善”(即氏族会议)。莫昆义善的成员是族中的长者们共同商议、选举而产生的。它包括:莫昆达(氏族长),由族中辈分高、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族长之下又有若干成员,他们由祖辈、父辈、子辈、孙子辈中各挑选一人组成,协助治理莫昆里的大小诸事。妇女也和男子一样,按辈分选出一人,多主持氏族内妇女的事情。 莫昆达的职能是主持本氏族的重大祭祀活动,供奉族谱,调解氏族内部的纠纷,惩处违犯家规的氏族成员,以保护氏族的尊严。 “莫昆义善”在正月举行会议。会议上除商议氏族内的日常事务外,还对本氏族的男女在一年之内违犯家规的行为和一般纠纷进行审讯、惩罚和调解。莫昆会议有很大的权力,氏族内部有关人命等的重大案件,也可以在内部协商解决。每一个氏族都有氏族会议所制定的“家规”(氏族章程),它是氏族内部不成文的法律,凡是氏族的成员,必须绝对服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