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哈萨克族礼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哈萨克族礼仪分类:【地域文化】 哈萨克族有着许多古朴、淳厚的良好风尚,热情好客。凡是有客人来时,主人掀起门帘将客人请进毡房,互致问候,还要问到牲畜。接着主人便熬奶茶,拿出最好的食品,放在餐巾上,热情招待客人。对远道而来的尊贵的客人,还要宰羊款待。宰羊时先将要给客人宰杀的羊拉到门口,将羊头伸进毡房,主人伸双手,恭敬地对客人说:“请允许吧!”在客人允许之惑,主人把羊带去宰杀。也有的将羊牵入毡房,牵羊的人伸双手请客人祝福,客人们向房内的人祝福后,才能宰羊。肉熟之前,大家边饮茶边弹唱。肉熟之后,拿来壶水、脸盆请客人洗手,重铺餐巾,主人用盘子端上肉来,将羊头、臀、肋条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先割一块羊腮肉敬给座中最老的人吃,再割左耳给在座者中年龄最小的,然后将羊头双手送还主人,表示谢意。随后,大家吃肉进餐,直到吃饱为止。这样主人才感到满意。吃肉时,对羊各部位肉的分配也是有讲究的:敬给年长和尊贵客人的是羊头和臀部肉,给女婿和媳妇是后腿下半截的肉和胸脯肉,给小孩的是舌头、耳朵、腰子和心脏等。招待贵宾时,还有宰杀一匹两岁青马驹以款待的。这是最盛情而隆重的待客礼节。同时,客人乘骑的马,也会受到主人的精心照料。 迁徙牧场是哈萨克族牧民生活中的大事。已搬来的人家都要出来热情欢迎新来的邻居,帮助新来的人家。在搬迁途中经过的阿吾勒里,人们主动地给搬迁者送来饮食。这种良好风尚在哈萨克族中间已成为传统。哈萨克人在出卖牲畜时必须拔一根畜毛,用其口涎浸湿,和其挽具一同留下,他们认为否则将会倒运。 如前所述,在哈萨克族的习俗礼仪中保留着萨满教信仰的残余。在哈萨克族,至今仍存在着对牛之神“赞格巴巴”、马之神“康木巴尔阿塔”、山羊之神“绍潘阿塔”、骆驼之神“奥依斯尔哈拉”等神祗的崇敬。哈萨克人认为身上佩带狼踝骨,可以防腰腿疾病。哈萨克人有崇尚月亮、崇尚蓝色的习俗。这些习俗礼仪,和萨满教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有关。 哈萨克人有祖先崇拜的遗俗,已故的部落长老、英雄人物,都是崇拜的对象。如出征冲锋时、对抗性比赛时,人们高呼本部落某一显赫人物的名字,以求其灵魂护佑。无后嗣的夫妇认为在祖先的墓地宿夜、宰牲献祭,便能得到后嗣。哈萨克族有向亡魂施舍金钱的风俗。甚至在做了恶梦时也向别人施舍,这种施舍称为“萨达卡”。 在萨满教里,“萨满”是人鬼交往的中介,是这种宗教最权威的解释人。哈萨克人称男萨满为“巴克西”,女萨满为“库什娜西”等。在“巴克西”中又分为观火势占卜的“叶尔提”,观星相、看云彩占卜人间善恶的“叶谢甫奇”等等。而哈萨克族的毛拉 * 往往集“巴克西”和巫医的功能于一身,这在哈萨克人的求雨仪式(塔萨特克)中最为突出:祭祀时,大毛拉将《古兰经》悬于一高木架上,然后站在《古兰经》之下,向“真主”和“腾格里”(“腾格里”是萨满教的天神)祈祷,并宰牲祭祀腾格里。“巴克西”在跳神作法、请神驱鬼时的祈祷词,也将“真主”与“腾格里”相提并论。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制定了自己的历法,以掌握时令变化和草木枯荣的规律。这种历法也将一年分为12个月,3个月为一季(托克散,即90天)。并有类似农历中的节气,根据这些规律决定搬迁牧场、繁殖牲畜的时间。同时,哈萨克族人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广大牧民在辽阔的草原上可以根据星宿的方位辨别方向,确定牧场和水源的位置,利用这些知识发展畜牧业生产。他们还为一些星宿取了具有浓郁草原气息的名称,如将北斗星旁的两颗星称为白马星和青马星,木星称杀毛驴星,而水星则有着山羊星、三只山羊星、天枰星、绊马索星等名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