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哑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哑褶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服饰。哑,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是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经过长期加工改造而成。样式较汉族服装紧而窄小,长与膝齐,哑管宽松,下长及足。质料用布缣绣彩,也可用锦缎和野兽毛皮。大多用于官员畋猎出征和临戎戒严及军士军旅穿着。穿着时,多以锦缎丝带截为三尺一段,在哑管的膝盖之处紧紧系扎,以便行动。妇女也可服用,穿着时,需戴笼冠,身上有时还着扬裆。 哑褶是由缚哑及褶衣两个部分组成的一种套装。据《释名》称: “哑,跨也。两股各跨别也。”《急就篇》称: “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人之袍也。”哑即裤,有大口裤、小口裤之分。穿时多在裤管的膝盖处以锦缎丝带系扎,以便行动。褶即是左衽短袍。哑褶服的起制未详,但因为其左衽短袍,由战国 “赵武灵王好胡服骑射”来看,胡服当指的就是哑褶服。哑褶在汉代就已经作为武人的服装。到魏晋时期,成为服饰的一种制度,称哑褶制。不仅用作戎装,而且亦多作常服和便服。上自帝、王、官员,下至庶民百姓,男女皆可通服。隋唐因袭魏晋遗俗,哑褶制更有了发展。隋炀帝巡游时,诏命百官从行皆服哑褶。并以哑褶服色来区别文武官员品级的高低。隋朝规定,武官著红哑褶,文官则以紫、绯、绿各色来区别品级。“唐时,以哑褶为朝见之服。开元以来,屡敕百官朝参应服哑褶,而不服者,令御史纠弹治罪,盖以为六品以下之通服”。宋代除乾德元年(963)议定哑褶制,令文武官员著哑褶服外,还作为常服。《宋书?后废帝纪》记载废帝服饰: “常著小哑褶,未尝服衣冠。” 哑褶的质料,用缣 (细绢)绣彩,或以绵缎织成,冬季则用皮毛。魏晋时,哑褶为左衽,且官庶通服。至隋、唐,为更适合汉民族的习惯,哑褶已多改为右衽,并渐为官宦所专用,成为一种特定的官服了。 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广泛流行一种裤管十分肥大的大口裤。与之配套的紧身上衣俗称为“褶”,二者合穿称为“哑褶”。样式以交领为多,长不过膝下,由于肥大的裤管在行动中不方便,因此人们用锦缎丝带截为三尺一段,在膝盖处紧紧系住,叫“缚哑”。哑褶最初为军旅之服,后来广泛用于民间,男女皆可。凡穿哑褶者,一般在腰间束以皮带,贵者镂以金银为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