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哲学人类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哲学人类学分类:【文化精萃】 广义的哲学人类学指当代西方哲学中着重讨论人的问题的各流派。狭义的哲学人类学指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首创的哲学学说。近现代思想家巴斯噶、赫尔德、康德、歌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克尔凯郭尔、尼采等对人的问题的哲学探讨,是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的直接理论前提。现象学、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等流派与哲学人类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一般可以这样概括描述哲学人类学的主要课题:“人是什么?”“人如何与其他生物相区别?”“人应该并能够做些什么?”“人的发展前景是什么?” 哲学人类学力求从哲学的角度解释科学所发现的有关人的本质和人的地位的一切知识,因此十分重视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化学、人种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又区别于科学人类学,强调对于人的整体性研究和从哲学高度进行反思。它认为“对于人的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全方位结构”。人是什么,取决于人在自己意识中的自我形象,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形象,这种选择虽然离不开生理条件,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人的社会、文化条件。因此哲学人类学强调人在自身发展中的创造因素,把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形象作为中心议题。由此出发,它进而强调人的行为、行动,认为人已经把自然环境改造成一个行为系统,人所能做的,就是行动。人在历史中、在行为中认识并解放自己。许多哲学人类学家接受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观点,用理想主义去批判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在他们看来,人总是以个体出现的,但就在这个个体身上,同时体现着个体性和社会性。人的最终价值的实现,应该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完美的结合。一个理想的社会组织,必须善于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融洽地结合起来。 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的发源地是德国,但很快就流传到奥地利、瑞士、法国、英国、美国等地。由于它的对于众多学科科学原理所做的解释,因此在各专门领域中有着大量这一哲学学说的实践者。严格说来,哲学人类学不是一个流派,它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它有许多具体分支,如生物哲学人类学、心理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人类学、宗教哲学人类学等。主要代表人物有:舍勒、普列斯纳、盖伦、兰德曼、布伯、宾斯旺格等。 有四种含义:(1)从哲学的角度对一切有关人的科学进行理论探讨的科学; (2)围绕人的本质、价值、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讨论的哲学学科; (3)当代西方哲学中着重讨论人的问题的各个流派(即与着重讨论科学问题的科学主义相对立的人文主义各派);(4)由德国哲学家舍勒首创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流派。这里的释义主要针对第四种含义。从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来看,人的问题一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近现代思想家巴斯噶、赫德尔、康德、歌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克尔凯郭尔、尼采等人对人的问题的讨论,是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直接的理论背景。“人是什么”? “人如何与其他生物相区别”?“人应该做些什么”?“人能够做些什么”? “人的发展前景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都试图给予新的、科学的说明。一般认为,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与现象学、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等流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舍勒在1928年所写的著作《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则是这一流派正式问世的标志。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试图从哲学的角度解释科学所发现的有关人的本质和人的地位的一切知识。它认为,有关人的各门科学是一个发展中的整体,而哲学人类学要为有关人的各专门学科建立一个有着科学基础的、新的形而上学。它要阐明人之所以为人、因而能与其他生物相区别的基本特征。它要把对人的生物性特征的研究与社会性特征的研究结合起来。它一方面与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相联系,另一方面又与心理学、心理分析学、社会学以及其他文化科学相联系。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对于人的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全方位结构”。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认为,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取决于人在自己意识中的自我形象。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大自然把动物造成什么样子,它便是什么样子;而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形象。对于人来说,有着无数的选择性。这里的问题不在于怎样选择,而在于选择什么。这种选择虽然也取决于生理条件,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人的社会、文化条件。哲学人类学强调人在自身发展中的创造因素,而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形象一直是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的中心论题。由于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强调人的创造因素,哲学人类学家盖伦进而认为,哲学人类学的基本特征是强调行为、行动,而不是强调人。人把自然环境改造成了一个行为系统,人所能做的,就是行动。人在历史中、在行为中认识和解放自己。从历史的角度看,对于人的威胁最初来自大自然,但后来则来自于人本身。许多哲学人类学家接受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观点,从理想主义出发,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家认为,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以个体出现,但就在个体身上,同时体现出个体性和社会性。人应该做的,就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完满结合,这是最终的价值。一个理想的社会组织,必须善于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融洽地结合起来。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的策源地在德国,但很快流传到奥地利、瑞士、法国、英国、美国以及西班牙语系的其他国家。由于它兴起于对许多科学原理的解释,所以在各专门领域中,有着大量的这一哲学学说的实践者。由于专业背景以及研究重点、角度与方法的差异,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又分为许多分支,如生物学哲学人类学、医学哲学人类学、教育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人类学、宗教哲学人类学,等等。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的代表人物,除舍勒以外,还有:普列斯纳、波尔特曼、盖伦、佐姆巴特、卡西勒、宾斯法格、布伯等人。 德国宗教哲学人类学家亨格斯坦贝格的主要著作之一。1957年初版,1960年再版。该著作正文包括一个导言和四个部分,各部分的标题分别为:“一、人的现象学”;“二、精神的形而上学”;“三、人的生活的形而上学”; “四、人的整体的形而上学”。亨格斯坦贝格认为,哲学人类学与具体的人类学学科不同,它不是从人的某一特性出发去研究人,而是从整体上去把握人,研究人。正因为如此,哲学人类学不可能从某一经验学科或经验事实出发去进行研究,而只能以现象学的方法直接把握住人的本质特征。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客观性,客观性是指人能够把自身和周围事物作为客观对象进行审度的特性,人在客观性中认识自身和周围事物,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并用否定性现象学方法论证了客观性是人的本质特性这一看法。他认为,当人的某些其他特性丧失时,人仍然成其为人。但当人丧失了客观性,也就丧失了作为人所具备的一切基本能力,如认识能力、理性能力、情感能力、爱恋能力、意志能力,等等。从人的客观性出发,亨格斯坦贝格导出如下的一系列原则:客观性源于人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源于灵魂对肉体的支配关系;精神活动以个性的方式存在,等等。他还论证了个性、自由与趋向上帝的关系,强调了人在趋向上帝的过程中,成为完整人。 西德哲学家汉?格?加达默尔和?A?福拉勒尔的《新人类学》第七卷。1975年出版发行。《哲学人类学》(第二册》是按问题编排的,分别研究了感性、知识的根据、人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关于语言、活动等等问题。主要的作者及其文章如:人类学家赫?普勒斯纳(西德)的《感觉人类学》、美国哲学家威?奥?巴特里的《科学和信仰:约束的必要性》、美国心理学家P?瓦茨拉维克的《人的关系的本质和形式》、西德人类学家约?洛曼的《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瑞士D?冯?乌斯拉尔的《世界是人的地方》等。文集的出版者之一汉斯?格?加达默尔在结束语中强调,本文集的特点是让研究者自己发言并自由地采取各自的立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