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代兵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唐代兵制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的军事制度。唐承隋制。唐中期前,以府兵制为主。规定:①国民编户造籍,农丁在乡,由保、闾、族、县、州管理;每保五户,每户成丁以二人计,约为十人,其中征二人为府兵,按制番上服役;如遇战争,府兵可直接编为作战部队。贞观中期,改为十二丁征一。②民丁20岁始服役,60岁除役。后改为21岁服役,61岁除役;玄宗先天时,一度改为25岁服役,50岁除役。③各级地方官吏,拣点成丁农民服役,“财均者取其强,力均者取其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如一人不合格,主事受杖70,三人不合格,罪加一等,再多者,可罪徙3年;合格府兵,据其特长编入不同兵种、军种。④3年1次拣点,一经选征,即为终身役,至除役;常居无事耕于野,依期番上,宿卫京师,卫戍边防;若四方有事,则随命将出征,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士不失业,将帅无握兵之重。⑤府兵定期番上,全由兵部全盘筹划,按路程远近,规定番上时间和次数;府兵家属区称“地团”,户籍归州县,军籍属折冲府;府兵服役,不离本乡土、户籍、田地,只在番上教阅时,集中过军旅生活。⑥应役者,可纳资代役(番);临时征调,按出征和执行任务的时间,免除正常番上,但一般不超过三番;父子、兄弟不得同时征发;祖父母、父母老疾而户仅一丁者,免其征发以及番上;应值上番而不到者,或以假过期者,处以笞、杖刑,重者,处以徒刑1至2年;在役期间,免个人租、调;在卫府番上,给以“侍宫”荣号,征战有功,给以勋官,父母故,皇帝遣使吊祭,追赠官爵,或以其官爵转授子弟。⑦府兵每年冬季,折冲府大型校阅一次;每番上之前,临时校阅,考其技艺;农闲从事军训,辨别号令,操练阵形。唐中期后,府兵制衰微,渐多使用辅助兵制:①募兵。此法唐初曾使用,部分自愿,部分强制招募。盛唐时,以募兵为府兵辅助兵源,以应征战和边戍之需。后边境多事,府兵衰微,边镇常戍军全靠招募。募兵装备费用,全由国家承担。② 骑。玄宗开元十年(722年),选募应役府兵,不问来历,待遇优厚,分隶诸卫,名长从宿卫。开元十三年(725年)更名为 骑。其籍由兵部、州、县、卫分别管理,皆给以田亩,免征赋役。凡下户白丁、宗室疏远之丁、品级职官之子,而身强力壮、身高5尺7寸以上者,均可应募,如不足,可降低条件,具有雇佣兵性质。玄宗天宝年间废止。③团练兵(团结兵)。发生年代、地点不详,武后时广泛推行,属募兵制另一形式。应募者,不限蕃汉,只求骁勇,免一切番役、差科、征赋;平时居家习弓矢生产,按时集中校阅;官给身粮、酱菜、戎具。④长征健儿。亦称官健、防人、戍卒。开元十五年(727年)规定,凡边境戍卒愿多服役3年者,赐物20段。后又规定,自愿长任边戍者,除一般待遇外,长年免赋,家愿同往,予田地房宅。凡此类应征者,称长征健儿。后所有军队均招此兵,官给家用粮和冬衣及械具。开元十六年(728年)规定其分5番,每年可有1番回乡渡假。长征健儿成为军镇和有关州、府的常备军,故亦有称其为藩镇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