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0 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幼年曾游学洛阳,师事史学家班彪。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却不拘泥于章法之句。曾任郡功曹、治中等官职,因宦途不得意,罢职居家,潜心著述。认为天地万物皆由 “元气”运动而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抨击当时方士仙术、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迷信思想。批判了世俗禁忌和祸福报应观念。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谴告篇》)强调学以求知,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说,认为知识既要通过感官,眼见、耳闻、口问,还要“必开心意”,即通过思维。学习过程是“目见口问——以心意议——效验有证”。对孔子、孟子某些 “上下多相违”、“前后多相伐”的自相矛盾的论点,进行了辩驳,写出了《问孔》、《刺孟》等篇。历时30余年,写成《论衡》,凡85篇。 045 王充东汉教育家。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可改变人性,“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论衡·率性篇》)他注重胎教,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主张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规格的,教学内容不应受五经的局限。他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强调治学的批判精神,要善于问难。特别强调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即“韦弦之教”:“西门豹急,佩韦(有韧性的皮带)以自缓;董安于缓,带弦(弓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之人。”(《论衡·率性篇》) 038 王充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在批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迷信的斗争中,提出了自己的论证逻辑的思想。他首先指出:“论莫定于有证。”论就是论题,证包括论据和论证,“引证定论”揭示了论证的本质。论证的作用就是“论是非”、“辨然否”、“非而曲者为负、是而直者为胜”之后,王充又提出了论证的方法,一是“引事物以致言行”,即引事实作为论据。他认为用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事实作效验是可信的。二是根据事物的因果联系进行推理。“揆端推类,原始见终”,由小论大,以明察冥,“按兆察迹,推原事类”。王充很重视推理的认识作用,王充认为人人有推理能力。他说:“妇人之知尚能推类以见方来,况圣人君子,才高智明者乎!”王充又把论证分为“正真是”和“疾虚妄”两种。“正真是”是从正面证明真理;“疾虚妄”就是从反面反驳谬误。他比较多地讨论了反驳各种谬误,他把谬误分为虚、妄、增、伪四种。他在反驳谬误时,特别重视“不能皆是”、“前后相伐”的自相矛盾错误的揭露。王充的自觉运用各种逻辑论证和反驳的方法,是对中国逻辑史的一大贡献。 039 王充27—约97东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门孤族”。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自谓“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上主张元气自然论,认为“气”本身的运动产生了天地万物。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 “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认为“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严重地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迷信。重视感官作用,主张“须任耳目定情实”,批判了“生而知之”和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唯心论调。重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主张“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强调用“效验”、“证验”作为检查知识可靠性的标准。在历史观上,看到了社会治乱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批判了今不如古的复古主义,肯定历史的进步。但又有“古今不异”的思想。主张人性有善恶,强调人性可以改变。大胆写出了《问孔》、《刺孟》,揭露了孔子、孟子自相矛盾的论点,反对把佛家的经典变成教条。著作今存《论衡》。 078 王充在人性论上,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且分三个等次,中人以上者性善,中人以下者性恶,善恶混者为中人,只有中人之性可以通过“养”来变动。但同时认为“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改变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的“性”与 “命”是自然生成的,“性自有善恶,命自有吉凶”,人有“贵贱祸福之命”,国有“盛衰治乱之数”,提出“祸福之至,不在善恶”的思想,以命定论说明一切吉凶祸福、富贵贫贱都是由偶然的巧合造成的,操行的善恶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求得,而祸福吉凶贵贱是由命决定的。认为治国之道,在于 “养德”和 “养力”,以 “五常之德”来治家治国。在道德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上发挥了管仲的思想,明确肯定“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在义与利关系上,认为两者是统一的,“行仁义得安吉之利”。其伦理思想在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充27—100Wangchong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字仲任,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少年游洛阳入太学,师事班彪,精通诸子百家。任过一些属官。仕途不得志,回家教授和著述。主要观点认为天地派生气,气化生万物和人,提出了天地本原论。又认为天地是无意识的自然物,派生气也是自然的过程,即天道自然论,千方百计地批判天人感应说。同时批判了有鬼论和当时的世俗迷信,成为当时批判哲学家的代表。在历史观上,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与儒家颂古相反,极力宣传汉朝,认为汉高于周。认识论方面,他反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提倡耳目闻见和必开心意,考察思考,否定盲目崇拜圣贤,故有《问孔》、《刺孟》两篇。王充极力辨析当时流行的观点,僵化的观念,提出一些石破天惊的见解,表达了清醒的理性,发展了辩证法思想。王充提出“知为力”的观点,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比英国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要早1500多年。著作有《论衡》、《讥俗》、《政务》、《养性》四书,今仅存《论衡》一书,全书85篇,对后代影响很大。历代对此书议论颇多,评价各异,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历代对《论衡》“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 王充公元27~公元97Wang Chong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科学家。有著作《论衡》传于后世。《论衡》是王充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富有战斗精神的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思想,运用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对唯心主义神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论衡》的内容极为丰富,可称是中古时期我国的一部百科全书。在力学方面,王充对物体的运动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指出了人的视觉在观察运动的快慢时会造成的错觉的原因。实际上阐明了视差角对于观察物体运动快慢的影响。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王充也作了考察。得出结论: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越重的物体,开始运动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越难。他还写到一个大力士虽然能举千钧重物,能扭断牛角和拉直铜钩,但若要他举起自己的身体,却不能做到。说明了内力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一原理。在声学方面,王充指出人发声是喉舌鼓动空气所产生的,同样人吹萧笙发声也是使空气振动而产生的。还指出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就象水波的传播一样。王充对自然界中雨露霜雪的成因及其与温度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特别是他指出雨是天上降下来的,但实际上乃是地面上水汽蒸发所致,说明他对自然现象观察和研究是十分细致和相当深入的。关于摩擦起电的现象,王充在《论衡》中也有记载,他还用气来解释电和磁的吸引现象,以及有关雷电成因的探索和论述,为我国自然科学史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王充27—约97WangChong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孤门细族,自幼聪慧,曾受学于著名学者班彪,博闻强记。学成后做过地方小官,因与上司不合而受黜。晚年弃官家居,以著述为务。所著除《论衡》外,还有《政务》、《讥俗》、《养性》等书,已失传。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自幼好学,到京师后受业太学,师事班彪。任过郡功曹、扬州治中等小官,因与上司不合而受黜。晚年弃官家居,以著述为务。所著除 《论衡》外,还有 《政务》、《讥俗》、《养性》等书,已失传。《论衡》现存八十五篇。该书列举了大量事实,批驳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提出了很多朴素的唯物观点,甚至对儒家的圣人孔子加以问难,在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书中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主张,认为文章要有补于世,其内容要真实无伪,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重视独创,反对贵古贱今和因袭模仿,提倡文章的语言浅显易懂,接近口语。 王充27—约97Wangchong中国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心理学思想家。字仲任。王充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形神观。认为人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气自然而然产生的; 而人的心理则也并非神秘莫测, 它乃是形体的产物, 并随着形体的腐朽而消亡。(2)心物观。认为形体产生心理不是直接的,还必须有气作为中介。(3)认识心理学思想。 王充Wangchong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生“细族孤门”。自幼好学,青年时到京师太学读书,受业于名儒大师班彪。曾任郡功曹、治中等官。由于不肯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弃官回乡。一生大部分时间“屏居教授”,从事教授和著述。撰写著作很多,但保留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现存30卷84篇(原85篇,缺《招致》篇)。这部著作继承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主义传统,在《自然》篇中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证了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 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中的 “灾异”,也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在《论死》篇中说“死而精气灭”, 根本不存在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在认识论上,他承认感官经验是知识的来源,批判了“生而知之”和“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唯心论调,同时还强调理性思维的必要,认为还要用“效验”、“证验”作为检查知识可靠性的标准,形成了:“目见口问”——“以心意议”——“效验有证”的认识公式,这是他唯物主义教学论的哲学基础。他的天地万物本源于“气”的思想和唯物主义认识论深深地影响了教育主张。在学前教育上主要反映在胎教理论上。《论衡》80余篇中, 《气寿》、《初禀》、《本性》、《命义》等篇都阐述了有关胎教的问题。他认为人能生子,是夫妻合气的结果,这个“气”便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它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 都是物质的元素所构成的。因此,母亲怀胎,必须注意饮食和情绪,否则气将不足,便要影响胎儿的发育。比如他在《气寿》篇中指出,母亲悲伤和忧虑,将会影响到所怀胎儿的健康,会“气薄而不能成也”,即使孩子出世也“易感伤”。胎儿的状况,由胎儿在母腹中禀受元气的厚与薄而决定。这便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胎教的问题。此外,在他的著作中还提到了有关孕妇食物的禁忌问题。他认为人性有三种:正性,是禀受五常之性;随性,是随父母之性;遭性,是“遭得恶物象之故也”,他认为兔子是恶物,因此,“妊娠食兔,子生缺唇”,兔肉便成孕妇禁食之物。这自然无任何科学根据, 但在当时能提出孕妇食物的禁忌问题, 是有价值的。 王充公元27—约97Wangchong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早年曾在太学受业,师事班彪,因家贫无书,常在洛阳书肆中博览百家之言,聪颖过人,所读过目能诵。曾作过州郡吏,但不久以数谏不合,去职。返故里后居家教授学生,潜心著作。汉章帝曾特诏公车召,以病未行。王充以道家自然之说立论,对自然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及其分离,轻者为天,浊者为地”。(《论衡·谈天篇》)他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以为“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论衡·谴告篇》)他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提出无神论思想,否定了人死为鬼的说法,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所以,人死不能为鬼,以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论衡·论死》)他从无神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在认识论上,他否定了圣人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首先通过感官与外界事物接触而得到的。在历史观方面,王充反对是古非今的复古主义,肯定“今胜于古”,“汉盛于周”。但在对社会问题或历史人物评述时,又往往归之于命,陷入唯心主义的宿命论。王充以毕生精力,历时30年,著《论衡》一书。计85篇,20余万字,集中了他的哲学思想。另著《养性书》、《讥俗节义》、《政务》等书,今佚。 王充公元27—100年前后Wangchong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于“孤门细族”,年轻时游京师,受业太学,拜班彪为师,博览群书而不拘于章句。曾做过郡功曹、扬州治中等从属小吏。后罢官居家,教授生徒,专事著述,历30年写出《论衡》一书,共85篇。作为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理论重心在于建立与神学目的论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有丰富的伦理思想。他的“元气自然论”认为,天地是由“气”构成的,“气”的运动产生万物,根本没有天的意志的存在,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东汉时期的道德神化,否定了道德来源于“天意”,“仁义制度”、“王道三纲”就是“天命”的神学观点。在物质生活条件与礼义道德的关系上,他明确提出:“礼起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论衡·治期篇》)肯定了人们生活的物质利益对道德状况的直接影响。在人性论上,他根据其“元气”说的自然观,认为“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论衡·率性篇》)。这种“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的命定论,使他的人性论思想未能超出“性三品说”的范围。但他认为“人之性,善可变恶,恶可变为善”,又说:“在于教,不独在性”。(同上)他肯定人性可以在后天环境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而发生改变,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才性,改变人性,培养德操。在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方面,他提出要“切磋琢磨”、“教导以学”、“渐渍所德”、“锻炼成器”,更坚持“疾虚妄、重实事”的精神,还必须“日见之”、“日为之”,即通过经常的见习和练习,才可达于熟练。在“义”与“命”即道德操行与吉凶祸福的关系上,王充驳斥了“命”随“义”而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认为吉凶祸福都是禀气命定的,与道德操行没有关系,也不会由于后天作为而改变。这显然是宿命论的观点。但他由“义”与“命”时常相悖的现象进而反对以门第财富作为判断人们道德操行的标准,提出“处尊居显未必贤,位卑在下未必愚”(《逢遇》),却有一定的合理成份,这也同时反映了王充愤懑时弊、不满豪强的鸿志高节。 王充27~约97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中国杰出的唯物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明好学,8岁入书馆,曾以班彪为师。由于家贫无书,常到洛阳书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曾经任过县掾功曹、都尉府功曹、太守列功曹、州从事等地位不高的官,还担任过扬州治中,后来罢官,专意著述。和帝永元中,病逝家中。 王充东汉文学理论家。强调文学“劝善惩恶”的社会作用,主张文为世用。“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即推行教化,匡正社会。反对千篇一律,模拟因袭。主张口语化。所著《论衡》也是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参见“哲学”、“美学”中的“王充”。 王充27—约97中国东汉教育思想家。既肯定人性有善有恶,又肯定人性善可变恶,恶亦可变善,重要的是“在于教,不独在性”。只要有适当教育,天下无不可教之性,无不可教之人。强调“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也重视实践和练习,认为必须“日见之,日为之”方能达到熟练程度。并提出以“效验”、“证验”为检查知识可靠性的标准,反对把儒家经典变成教条。主张博览群书,反对厚古薄今。参见“哲学”中的“王充”。 王充27—约97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门孤族”,少年时受业太学,师事班彪。中年曾任史属小官,晚年罢职家居,著述为终。主张元气自然论,认为气是万物之始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万物均由天地运行施气而生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并认为天无上,地无下,天地阴阳,不生不死。以元气论批驳谶纬、灾变遣告、天降祥瑞、天人感应之说。又以元气自然之说论证人之生死变化,认为人之死如火之灭,火不可复燃,人死亦不可复而为鬼。借以批驳因果报应之说。认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因而亦无独立于形体之神。人之智慧,本于五常之气;人欲有知,“须任耳目定情实”。又认为,人的认识“不徒耳目,必开心意”,以类推形式洞见事物之原委。认识到经济对于道德状况的作用。对社会历史作进化解释。认为社会治乱“在时不在政”,有宿命论倾向。以操行善恶和福祸凶吉对人之“性”与“命”作解释,认为人性有善恶,但可以随教化而改变。著作有《论衡》,流传广泛,注本颇多。参见“伦理学”、“美学”、“文学”、“教育”、“物理”中的“王充”。 王充主张“真美”,反对“虚美”。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真,只有“实事、实诚”才美。美感也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艺术创作上强调社会政治功用,“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艺术上过于强调理性,轻视情感的作用,且往往把艺术的真实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以后者否定前者。参见“哲学”中的“王充”。 王充著有《论衡》。创立了以“气”为基础的“元气自然论”,记载了有关力学、热学、声学、磁学等方面较丰富的物理知识,参见“哲学”中的“王充”。 王充东汉哲学家。对道德本质作朴素唯物主义解释,“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然则温饱并至而能不为善者希。”“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义之行,在谷足也。”(《论衡·治期篇》)主张元气人性论,未超出性三品说范围。命定论色彩很浓。参见“哲学”中的“王充”。 王充27—97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于细族孤门。6岁学习,8岁入书馆,后至洛阳就读于太学,师从著名学者班彪,博通众流百家。曾做过几任地方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回乡,专意著述。晚年,汉章帝下诏公车征召,王充不就。和帝永元中,病逝于家中。王充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著作今存《论衡》84篇。《论衡》中深刻地批判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谶纬迷信思想和正统儒学,其中许多篇章论述了文章的写作的问题,对后世文学批判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真,主张真善美的统一。但也有过分强调文章的教化作用,忽视文学的艺术特点,否定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的弱点,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其著作还有《政务》、《讥俗节义》、《养性书》等,但均已失传。 王充27—约97东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其先世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出身于“孤门细族”,幼年好读书,后游洛阳。曾师事史学家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历任县掾功曹、都尉府掾功曹、州从事、治中,皆为“吏属”性小官。晚年辞官归居乡里,从事著述。在伦理思想上,王充继承了《管子》中“仓廪实,民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的思想,提出“礼义之行在谷足”(《论衡·治期》)的命题,认为人们的善恶之行决定于岁之饥穰,批评孔子“去食存信”的道德观点。“使治国无食,民饿,弃礼义,礼义弃,信安所立?”(《问孔》)反对韩非只讲耕战、功利,不讲礼义道德的主张,指出“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非韩》)。既重衣食,又重礼义。主张“以礼防情,以义割欲”(《答佞》)。在人性问题上,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并以禀气来说明善恶的发生。“禀气有厚泊,故惟有善恶也”(《率性》)。人性可以经过习染、矫正而变化;“习善而善,习恶而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同上),强调努力学习和加强自我修养。肯定人性和人的道德面貌不断进步,指出“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厕,何世无有!”批评“述事者好高古而下公,贵所闻而贱所见”(《齐世》)厚古薄今的观点。在“性”、“命”观点上,区分人性与命运的不同,“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命义》)。反对“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的道德因果报应论,但又有明显的宿命论倾向。“修身正行,不能来福,战栗戒慎,不能避祸”(《累害》),“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命禄》)。认为在道德评价上,不能以“效果”作为“定贤”的根据,主张观贤当“观其善心”。主要著作有《论衡》、《讥俗》、《节义》、《政务》、《养性》等。仅《论衡》传世,它均亡佚。王充伦理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王充王充27—97东汉著名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王充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吸收先秦时代关于天地之气的朴素唯物思想,建立了他的以“气”为核心、以“无为”为原则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散文美学思想,融合了儒道两家的许多基本观点,注重文学的实用价值,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自纪篇》),要求文学能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作用,反对“徒弄笔墨,为美丽之观”。这与后代散文家关于文贵致用的观点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而对文学自身审美属性有所忽视,是其理论上的缺陷。不过,他也强调文学内容和形式、情与辞的统一,要求“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超奇篇》),反对“雕文饰辞”、“言过其实”,提出了“疾虚妄,归实诚”的主张,以及“精诚由中”,其文感人的观点。他对真和善的强调,是针对当时虚妄、模拟和复古的文风而发的。他批判了“贵古贱今”的文学观,提出了衡量作家作品新的价值尺度:“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案书篇》)王充的这些思想,深刻而富有创见。刘熙载云:“王充《论衡》独抒己见,思力绝人,虽时有激而近僻者,然不掩其卓诣。”(《艺概·文概》)是很中肯的。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早年受业于太学,从师班彪。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书摊,一见则能诵忆,博览百家之书。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官家居,教授生徒,专意著述。王充的文学成就表现在文学批评方面。他的著作《论衡》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其中也论述了文学问题。针对当时文章写作方面存在的内容虚妄荒诞、追求词藻华靡等倾向,王充强调“真”是“美”的基础,主张文章的内容必须真实,文学创作应劝善惩恶、有补世用,认为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反对徒有华丽之观而无切实内容的作品。王充十分注重独创精神,反对模拟因袭,批判了贵古贱今的文学观:“文有真伪,无有故新。才有浅深,无有古今”。这种文学观对后代的文艺理论家颇有启发。《论衡》是一部很好的政论体散文,深切著明,极富感染和说服力。刘熙载评其“独抒己见,思力绝人,虽时有激而近僻者,然不掩其卓诣”(《艺概》)。 王充王充27-约96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 (今属浙江) 人。出身卑微,幼好读书,曾师事史学家班彪。尝游洛阳旧书市,过目就能忆诵。博通众家之言,不守章句。曾任县掾功曹、州从事、治中等小官。因仕途不得意,退居闭门潜思,专心著述。自称“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意”,认为“元气”是宇宙的本体,天地是元气的产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对当时盛行的“灾异谴告”、“天降符瑞”、“天人感应”等谶纬神学、鬼神迷信等进行了猛烈挟击。在生死问题上,认为人生在元气中,死复归元气,“犹火之灭也”,“不能复为鬼明矣”。否定“生而知之”,认为知识得自见闻接触,成于思维。著有《论衡》,其中《问孔》《刺孟》等,指出孔孟言论“上下多相违”、“前后多相伐”。当时被认为异端,实是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王充王充 (27—约97),中国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仲任。会稽士虞 (今浙江省上虞县) 人,自幼好学,记忆过人。青年时到京师太学读书,受业于儒学大师斑彪。曾任过小官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弃官回乡,居家教授,勤奋著述。王充的教育思想有: 王充王充 (27—约100),字仲任,会稽郡上虞 (今浙江上虞) 人。先祖居魏郡元城 (今河北大名),曾祖父王勇因军功受封于会稽阳亭,仅一年即被削去封爵,降为庶民,落户于会稽。祖、父辈以 “农桑为业”、“贾贩为事”。(《论衡·自纪》)其家族世代豪侠任气,伯父王蒙、父王诵 “勇势凌人,未复与豪家丁伯等法怨,举家徒处上虞”。王充6岁始读书,8岁进学馆,15岁左右赴洛阳入太学,做过著名学者班彪的学生。他为学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中年在会稽做过下级官吏,因政见不合辞归乡里,59岁时应扬州刺吏董勤征召做过两年官吏,一生大部分时间以教书著述为业。晚年 “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论衡·自纪》)著作有 《讥俗节义》、《政务》、《论衡》 和 《养性》。现存 《论衡》 八十四篇,其余都已佚失。 王充公元27—约97东汉著名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青年时期家贫无书,故游学洛阳,常到书肆“阅所卖书”。曾任州县官吏,因同权贵发生矛盾被迫去职。后居家教授,发奋著述。据《论衡·自纪篇》记载,他一生著有四部书,但至今尚行于世的仅有《论衡》一书。该书85篇,20余万字。他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批判充满唯心主义色彩的各种先验观念。公开指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妄虚之说。大胆疑古,对历代诸家学说予以评论,肯定长处,批评不足。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反对尊古卑今,提出 “汉盛于周”的观点,强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性。同时,他认为人同自然万物一样,由物质的“元气”组成,人死以后,神形俱销,并不存在人体以外的所谓灵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提出这些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看法,是难能可贵的。 王充27~约97东汉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后游洛阳太学,师事班彪。曾任县郡功曹、治中等职,后罢职家居,闭门著书。同郡友人上书举荐他,章帝特派公车征召,因病未行。所著今存《论衡》85篇。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天人感应”及谶纬迷信。在文学观点方面,注重文章的教育功能和实用价值;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反对模拟,强调独创;提倡语言浅显通俗,书面语与口语相统一。后人评《论衡》“独抒己见,思力绝人”,文章充实,有针对性,语言浅近易懂,逆当时“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而别树一帜。 王充27—约97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 (今属浙江) 人。出身 “细门孤族”,少时受业太学。中年曾任县、州的“吏属”小官,晚年罢职家居著述。批判儒家学派,发展了道家的“元气”学说和“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元素。“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论衡·谈天》)认为人、物之生,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是一个自然发生过程。“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 《自然》) 批判当时流行的“灾异谴告”、“天降符瑞”等“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将直接的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首要途径,主张“须任耳目定情实(《实知》),但又不受其局限,“不徒耳目,必开心意”(《薄葬》)。提出 “方物比类”的比较方法和“揆端推类,原始要终”( 《知实》),寻找事物因果联系的原则。提出 “效验”的范畴,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实知》)反对崇古非今,认为下世“饮井食粟”较之上世“饮血茹毛”,汉代较之周代,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有命定论的倾向,把安危兴衰、吉凶祸福、贫富贵贱等社会问题归于“天时”,“气”、“命”。王充的思想对后世唯物主义者有很大影响。著作有《论衡》。 王充王充 (27—约97),中国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仲任。会稽士虞 (今浙江省上虞县)人,自幼好学,记忆过人。青年时到京师太学读书,受业于儒学大师班彪。曾任过小官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弃官回乡,居家教授,勤奋著述。王充的教育思想有: 王充东汉哲学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公元27年生,约100年(一说97年)去世。6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16岁赴洛阳入太学,师事班彪,博览群书。约32岁回到故乡作县和郡的小官。用毕生精力,历时30多年完成《论衡》。该书共30卷,85篇(现存84篇),约20余万字。著有《讥俗》、《节义》12篇,《养性书》16篇及《政务》等,均已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