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代石窟的一代雄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唐代石窟的一代雄风

分类:【传统文化】

石窟作为寺院的另一形式,经历隋之短暂的一瞬,发展到唐代,真正进入了辉煌的岁月。

早在初唐,石窟的风格已渐渐显示出雄伟的气魄,仅就唐之教煌莫高窟而言,首先是其数量之巨,几为整个莫高窟的二分之一,据统计,现存唐窟为二百一十三个,可见唐代凿窟之盛。

唐窟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窟室仍为前后室制,这是沿袭魏、隋之遗风的,但四方柱式的窟制已经看不到了。

第二,窟室平面多作正方形,是一种规整、庄严之制。窟顶作覆斗式,有藻井,多呈正方形,有崇“方”的美学情调。

第三,窟室不仅平面多正方形,而且空间放大,佛像多安奉于后室之佛龛中,佛龛之尺度也变得深而大了。这为大尺度佛像的安设准备了必要的空间。

第四,佛像之塑造不仅数量巨大,现存者计有六百七十余躯,而且艺术成就高超。唐代出现了许多塑造佛、菩萨、金刚、力士之类雕塑艺术作品的行家。除了“塑圣”杨惠之,还有宋法智、安生、宋朝、吴智敏、张净眼、张智藏、王温、赵云质、张宏度、刘意儿、刘九郎、程进等。这许多雕塑家的作品,克服了隋及隋以前往往比例不称的缺憾,尚写实而形神兼备,具有鲜明的世俗化的艺术特征。莫高窟的佛塑像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期,各以第57、77、332; 194、322、458; 264、384、159等窟为代表。这些佛像有的很是高大,如第96窟坐像高度为34.5米,因山凿成躯体,与大地、山岳相构,别有情趣。这尊佛像之巨,使得外用一座九层之楼才得使其容身其间;第130窟坐像亦高23米,为庇护之,匠工们凿通了三层崖壁,极其壮伟。唐代佛塑像一般面相温和、庄严,大多盘膝作趺坐状,手势作说法、思维或召唤式。衣饰褶折流利、显露内部肉体轮廓。在菩萨像的制作上成就更高,女性菩萨有袒胸露臂式,显示了唐代思想、艺术开放的文化氛围。这些女菩萨如观音身段柔丽、气质娴雅。其“修长的眉眼,表现了无限明彻、智慧、温柔而又不可亵渎。小小的嘴,唇角带着微笑,好像在亲切地倾听着人们的祈求。袒露的部分,都精微而妥帖地表现了肌肤的细腻润泽,好像里面有血液在流转,脉搏在跳动。衣裙都能表现丝绸的质感,薄薄地贴在身上,漾起的襞褶如微波荡漾,极富于音乐的节奏感。唐代艺术家在少女型的菩萨塑像上歌颂了人类女性的善良、美丽、智慧和尊严,也迎合了世俗的欣赏要求”(潘藉兹《敦煌莫高窟艺术》,第66页)。而天王、力士像则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空间与塑像的配置上,也体现了唐代的风格。北魏、隋代时,石窟寺中的佛像,一般安放于浅浅的龛柱中,唐代则改为安置于奥壁之中心。其空间序列,常是威猛、怒目之天王、力士在前,低眉、微笑的菩萨像随后,最后是佛陀的庄严、静虑本相,这实际上是将一般寺院的空间序列运用到了石窟之中。

第五,各窟之间自有交通相连,初唐由前室凿出通道,唐末之时,其前室往往筑木构窟檐和廊道,其大多为单层建筑,结构简洁,而上施彩绘,仍现出壮丽、雄放的大唐本色。《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云,“尔其檐飞鹰翅,砌盘龙鳞,云雾生于户牖,雷霆走于阶陛。左豁坪陆,目极远山。前流长河,波映重阁。”这种情况与唐代龙门石窟有类似之处。龙门石窟之大多数,其建筑部分已不自崖体凿出,而于窟前构筑简易木构。有奉先寺佛龛,内奉卢舍那大佛,作趺坐相,高85尺。其窟前崖上遗存,尚有安梁卯孔及屋顶斜槽痕迹。可推知原筑木构,其正面为大殿七间制,两侧为配殿三间,其屋顶皆倚崖壁作一面坡,可以想见其当年的壮美之风格。相比之下,始建于晚唐的四川大足石刻檐廊也不逊色。(图四)

图四 四川大足石刻檐廊(选自《中国园林建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