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唢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唢呐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民间吹管乐器。又名喇叭。小者称为海笛。其形制是在椎形木管上开8个按音孔(前7后1),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套以苇制哨子,下端承接一喇叭形铜碗。其音色高亢明亮。音域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 唢呐二字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两晋时期唢呐已流行于新疆地区。金元时传入中原。从此便在衙门鼓吹、戏曲、歌舞及民间吹打乐队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 唢呐的演奏技巧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十分丰富。有连奏、吐音、花舌、弹音、滑音、叠音、箫音及循环换气等。改革后的唢呐有高、中、低三种,有的还加了音键,扩大了音域、建全了半音。 今天,亚、非、欧许多国家及我国藏、苗、蒙古、朝鲜等民族均有各自形制的唢呐类乐器。 又称喇叭,是我国民间流行最广泛的一种吹管乐器。金元时从波斯传入中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已在民间普及,曾一度用于军乐,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为戏曲,歌舞等伴奏,是我国民族乐队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唢呐的管身多为木质,呈圆锥形,管上前七后一开八个音孔。管的上端用铜管套插一个芦苇制成的哨子,下端套一喇叭形铜碗做扩音器之用。唢呐的音量大,音色随所用哨子软硬不同,或高亢明亮,或柔和优美。唢呐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大中小三种形制,另外,以地域区分还有柏木杆,海笛等类型。 吹奏乐器。又名喇叭或大笛。小者称海笛、锡笛、铜笛。明正德(1506―1521)以来已在国内普遍使用。为鲁西南、鲁北等地的鼓吹乐中的重要乐器。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呐(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时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明王磬《王西楼先生乐府?朝天子》词:“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其形制是在椎形木管上开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下端承接一个铜制喇叭口。唢呐音色高吭明亮,技巧丰富多采,能吹奏滑音、揉音、气顶音、气塌音、笑音、箫音、花舌音、变色音等。除用于合奏、独奏外,还用于戏曲、歌舞伴奏。在民间,每逢喜庆节日,吹打乐队和锣鼓乐队中,大都用唢呐,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经过改革后的唢呐,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种,有的还使用了音键,扩大了音域。目前在乐队中使用的唢呐,高音唢呐音域为#f 1 ―d 3 ,中音唢呐音域为d―d 2 ,低音唢呐为A―d 2 。 民间吹奏乐器。俗称喇叭。小者称海笛。由五部分组成:①管身锥形(上小下大),多用铁梨、柏等质地坚实的木料制作,管身开八孔(前七后一),通底;②侵子,锥形铜管,下接管身上端,上接哨;③哨,苇制,双簧,呈扇形;④气盘,圆片状,套于侵子上方,多用葫芦彀制作,演奏时直抵演奏者唇部;⑤碗铜制,呈上敛下奢圆锥筒状。关东地区唢呐在形制上最大特点,在于唢呐碗锥体上端较长,便于唢呐奏“破工”音。唢呐形制较多,最小的165毫米 (五寸五),最大的540毫米(一尺八寸)。大、小之间各种形制齐备,并经常使用。每只唢呐可奏七个调,以240毫米唢呐为例,可奏A、B、C、D、E、F、G七调。唢呐主要用于鼓乐、秧歌和民间喜庆活动之中。 唢呐 仡佬族人在举办婚礼、丧事中用。用于婚礼时,其调热烈、欢快;用于丧事时,低沉、悲婉。婚事的《满堂红》曲为: 丧事所吹奏的《鸬鹚下滩过河调》为: 遵义、仁怀一带仡佬族吹奏唢呐的曲牌有50多个,常奏的有《老灰调》、《过街调》、《大兰彩调》、《小兰彩调》、《撑船调》、《拗石头》、《辞娘调》、《过路调》等。唢呐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热烈,清脆响亮。 布依族地区主要吹奏乐器。几乎每个村寨都有唢呐队,每逢婚丧喜庆、立房建屋,都离不开吹奏唢呐,并伴以锣鼓、铙钹等打击乐器,少者一两队,多者十来队,搭席棚于屋外,此起彼伏,彻夜吹奏,喜事可增添喜庆色彩,丧事可驱散忧伤气氛。唢呐由小器、管身、喇叭三部分组成,管身为木筒,小器和喇叭用铜打制焊接而成,金黄铮亮。小器安簧哨吹奏,全长约一尺五,有八个音孔。簧哨一般用虫茧在植物油中浸泡后晾干制成。唢呐曲调多样,均配有词,因地因事而异,抒发喜怒哀乐之情。 土家族最喜爱的吉庆吹奏乐器。唢呐,声音洪亮,节奏轻快且多样,调式灵活变化,饱满丰富,因而曲牌与吹奏技巧,别具一格。唢呐曲牌,现已发掘、整理出百余首,其中将军令(亦名得胜令)最有代表性,其艺术性高,凡婚嫁,竖屋上梁、工程落成典礼、奏捷报喜、庆功表模等,都吹奏将军令,使庆典热闹,祥和洋溢。 各地均有。唢呐入俗,多为婚丧嫁娶、庆典凑兴,特别是丧葬悲痛之事,一有唢呐吹奏,更显凄切苦哀,增强纪念先祖气氛。省内有名者,如旬邑的万忠院,他改编吹奏了80余首唢呐曲,被中国民族民间乐曲集成办编成《万忠院唢呐曲集》 出版;音乐界誉为 “关中唢呐之最” 的唢呐王,多次以唢呐曲招待日本及国外访问团; 又如志丹县常家的唢呐,清代初年已封为 “官吹”,其音调高亢激昂,不同凡响,调目有230多首,在国内独树一帜。1955年3月,唢呐手常文清曾参加陕西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观摩演出,被评为第一名,常文清、常文明、常兴发灌制的唢呐录音传至澳大利亚,深受国外友人赞赏。 唢呐高奏 (贾 莉 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