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商周至战国服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商周至战国服饰分类:【中国民俗】 奴隶社会,生产力较过去得到了提高。学者考证,商周之际,纺织在陇右之地已经成为一种生产行业。《诗经?豳风》已具体描写了陕甘交界的豳地之民从事养蚕、织布、制衣的活动。考古工作者发现,甘肃出土的西周墓葬中有残存的丝织物和刺绣印痕。说明当时纺织生产在陇右已达到较先进的水平和较大的规模。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服制已经产生,在庶民中已有吉礼、凶礼、宾礼之服饰差别。不论何种礼服以及日常服装,从形式上讲,可分上衣和下裳两类,统称为衣裳,这种称谓延续至今。 春秋战国时,关陇民间已盛行长衫长袍。制作材料是“褐子”,《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最早的褐是麻织品。绩,即大麻。而后来才用羊、牛、马、驼等毛织成。此时,陇右民间大量流行褐制服饰。原因是:一方面,地处西北的统治者推行牧业生产,原材料极其丰富;另一方面,西北气候寒冷,褐服保暖性能较强,并易制作。在关陇一带,民间盛行了千百年的毡衣、毡靴、毡帽都是从褐服中发展而来的。其服上褶下裤,据传当时还有以褐织成的暖帽以及褐靴和各类装饰褐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