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善化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善化寺分类:【文化精萃】 俗称南寺。在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南部。唐开元年间建,称为开元寺。五代后晋改为在普恩寺。1122年 (辽保大二年) 毁于兵火。金初圆满大师重修,自1128年 (天会六年) 至1143年 (正统三年) 历十五年落成。明又修缮,1445年 (正统十年) 更为今名。除了佛教徒做佛事外,寺也作为官吏习仪之所。善化寺是我国内辽金寺院中保存布局最完整的一座。 俗称南寺。在今山西大同市南。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改称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金兵陷城,寺存者十不三四。金天会六年(1128),住持高僧圆满大师重建,皇统三年(1143)始成,面积13900平方米,历代虽有修葺,主体仍为辽金两代遗构。明代正统十年(1445)改名善化寺。寺院格局为所存辽金寺院最佳者。大雄宝殿面阔7间,进深5间,单檐五脊顶,殿正中佛台泥塑端坐金身如来5尊(五方佛),两侧塑护法24诸天神像,均为金代作品。三圣殿建于金天会、皇统年间,以殿内金塑华严三圣(中释迦,左文殊、右普贤)得名。普贤阁建于金贞元二年(1154),双檐九脊顶楼阁式。山门又称天王殿,金代所建,内塑四大天王像,殿中穿心辟门,为现存金代山门巨构。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寺名。在山西大同市城区南部。创建于唐开远年间 (713―741),原名开远寺。五代后晋时曾改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 (1122) 遭兵火破坏,“存者十不三四” (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后来在该寺主持圆满和尚募化下,从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 (1128―1143),用了15年修建完成。明代再度修葺,明英宗赐名善化寺。善化寺坐北朝南,建筑依照“伽蓝七堂” 的古制。前为天王殿(即山门),中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右为普贤阁,左为文殊阁,还有东西配殿。殿宇高大、宏伟壮观,是典型的辽金式建筑布局。总面积约14000平方米。天王殿单檐五脊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中间为门。东西两侧有明代塑造的四大天王像。三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庑殿顶。左右次间各出60度斜拱硕大华丽,殿内用四根金柱支撑梁架,是典型的辽金式建筑实例。殿内供奉华严三圣,故殿名为 “三圣殿”。殿内西南角有一通大碑,高2. 56米,螭首龟趺,题名为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文为南宋名人朱弁撰书,是研究寺史的重要资料。大雄宝殿为辽建金修,大殿建在宽敞的月台上,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五脊顶。殿内空间宽敞,正面莲台上供奉彩塑五方佛。东西两壁前的砖台上是金代彩塑二十四诸天立像,神态装束各异,文的恬静秀雅; 武的威严?悍。最为生动的是鬼子母神像,美丑对照,再联想起有关她的神话,更加令人兴味盎然。殿内还残存有部分清代壁画。大殿右前方的普贤阁为重檐九脊顶的楼阁建筑,二层三间,有平座、栏杆。对面文殊阁仅存遗址。善化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南寺,位于大同城内南门里西侧,创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因唐玄宗开元年间,道观皆赐开元之号,且每州只有一寺赐名开元,因此又名开元寺。五代后晋又改称普恩寺。辽保大二年毁于兵火,金初高僧圆满捐积蓄二十万重建寺院,经15年修建恢复原貌。现善化寺占地13900余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西侧普贤阁与东侧文殊阁相对。三圣殿位于寺内中部,殿内柱子配列,只有主柱四根负荷梁架,加大了殿内空间,便于佛事活动。大雄宝殿为辽代殿宇在战火中未完全被毁灭的唯一建筑。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均采用了号称尊贵的单檐庑殿顶,且层层迭高,形成了一个殿宇高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的建筑群,整个寺庙显得庄严雄伟、疏朗整肃,是辽金古建筑中的珍宝。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