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善卷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善卷洞分类:【传统文化】 在宜兴市祝陵螺岩山。三国时称石室,梁代称九斗洞。是一个巨形石灰岩溶洞。全洞共三层,分上、中、下、水四洞,层层相连,洞洞相通,全洞面积约5000平方米,游览路线约800米。善卷洞以水洞和下洞见胜。下洞狭长,洞口有飞瀑一道,从悬崖直泻洞庭,奔腾澎湃,故名瀑布洞。水洞长约120米,窈然曲折,轻舟一叶,荡漾其间,令人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上洞形似螺壳,气温终年保持在23℃左右,冬暖夏凉,故有暖洞之称。中洞为一座深远宽敞的广场,因出口在螺岩山前,又称前洞。中洞崖壁上有唐大中四年(850年)的题刻和梁代著名书法家陶宏景的题刻。整个善卷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石柱、石幔、石花、石兽玲珑剔透,其中最大的高达7米,甚为壮观。从水洞口登岸,过白罗天女塔,有“碧鲜庵”碑刻,相传系晋代女子女扮男装在此读书的遗迹,而祝陵村则是祝英台埋葬之处。 位于市西南螺岩山中,为石灰岩溶洞。相传古贤者善卷先生因不受虞舜禅位而隐居此洞,故名。洞内游程800多米,面积5000多平方米。分上、中、下、水四洞,洞洞相通,钟乳奇观层出不穷。中洞大石厅高7米,面积千余平方米,有砥柱峰、狮王、象王等巨石,故名狮象大场,其岩壁有唐代大中年间十仙游洞之留题与梁人笔迹。上洞宽30米,深70米,高20米,形似螺壳,云雾弥漫,终年气温23℃左右,故又名云雾大场、暖洞。下洞又名一线天,宽18米,深180米,高22米。水洞为地下溪流,长120米,宽6米,水面至洞顶2米左右,乘轻舟循伏流划去,有“船在山中行,桨在天上划”之感。洞后为祝陵村,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即发生于此。有碑亭,内石碑上镌“碧鲜庵”三字,传为祝英台读书处。近旁还有英台阁、蝶亭、琴剑冢等古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