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喇嘛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喇嘛教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的一支,即藏传佛教。喇嘛为藏语译音,意为 “上师”,是藏族对德高望重、博学多识的高僧的尊称,于是人们就俗称藏传佛教为喇嘛教。佛教最早传入西藏是在公元八世纪前后,即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期。这时,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与唐朝的文成公主先后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佛经、佛像以及其它法物。在她们的影响之下,松赞干布皈依了佛教,在拉萨建立了佛寺。松赞干布死后,佛教曾长期受到王公贵族与本教 (藏族的原始宗教) 祭师的强烈抵制,一直到公元十世纪之后,才开始在藏民中真正扎下根来,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喇嘛教,并在蒙古等少数民族中流传。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崇奉的就是喇嘛教。元世祖忽必烈召请西藏名僧八思巴(1235-1280) 入京,从受佛戒,尊其为 “帝师”,令其掌管全国佛教兼统西藏地区的政教,自此开创西藏 “政教合一” 的制度。喇嘛教主要以印度佛教的密、显二宗为基础,形成了许多教派,其中以十五世纪初兴起的格鲁派最为重要。“格鲁” 在藏语中意为善规,表示该派教义最完善,又因该派提倡戴黄帽,所以俗称 “黄教”或 “黄帽派”。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 (1357-1419) 生于青海湟中塔尔寺,七岁出家,十七岁入藏精研佛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创立了格鲁派,最后成为喇嘛教的领袖。由于格鲁派禁止僧侣娶妻生子,为了解决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于是就在公元十六世纪中期,开始采用活佛转世制度。活佛是喇嘛教中独有的说法,据称,活佛是神佛化现的肉身,凡活佛死后,寺院上层通过占卜、降神等仪式,寻觅活佛圆寂时出生的若干婴童,从中选定一个 “灵童” 作为他的转世,迎入寺中继承其宗教首领的地位。最高的活佛是达赖与班禅。“达赖” 一名始于公元1578年,蒙古土特默部汗王俺答汗授予格鲁派领袖锁南嘉措 “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 的名号,其中,“圣识一切” 是汉语; “瓦齐尔达喇” 是梵语,意为 “金刚菩萨”; “达赖” 是蒙语,意为“大海”; 只有 “喇嘛” 是藏语,意为 “上师”。锁南嘉措即成为三世达赖 (此前的两任首领被追认为达赖一世与达赖二世)。满清入主中原后,令七世达赖喇嘛掌管西藏宗教与地方政务,于是达赖喇嘛始兼宗教领袖与行政首脑的双重身份。“班禅” 一名则始于公元1645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授予宗喀巴的四传弟子罗桑却吉坚赞 “班禅博克多” 的尊号,令其主持后藏扎什伦布寺,统辖后藏部分地区,是为班禅四世(前三世为后人追认)。“班禅” 二字,一是梵语,一是藏语,意即“伟大的学者”; “博克多” 是蒙语,是对智勇双全者的尊称。后来,清朝康熙皇帝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 (“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 “珠宝”),确认班禅在格鲁派中的地位,分管后藏部分地区的宗教与政务。据说,达赖与班禅分别是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的化身。从清朝以来,其“转世”都须经中央政府册封。 佛教的一支。因发源于中国西藏地区, 中国学者主张称作“西藏佛教”或“藏传佛教”。七世纪上半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在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佛教。初仅建寺译经,无出家僧人。至八世纪,印度僧人寂护、莲花生等进藏传播佛教,又经赞普墀松德赞大力提倡,始有出家僧人,佛教势力日盛。九世纪中叶,赞普达磨灭佛,佛教势力在吐蕃全境受挫。西藏佛教史籍以七世纪至九世纪中叶为佛教在西藏的“前弘期”。十世纪后期,佛教在新兴封建领主的支持倡导下再度复兴, 分别从青海和阿里两路传入卫藏地区, 自此进入“后弘期”。在佛教与藏族社会原有的本教长期相互斗争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佛教吸收了本教神碉和仪式, 到“后弘期”时,终于形成富有西藏地方色彩的喇嘛教。主要教派有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十三至十七世纪,萨迦派、噶举派在元、明两朝的扶植下先后执掌卫藏地方政权。自十三世纪起, 喇嘛教的一些教派传入蒙古族地区。十五世纪初, 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 创立格鲁派(黄教), 在清朝的扶植下,势力逐渐强大,取得压倒其他教派的优势,自十八世纪中叶起,执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在我国, 流传于藏、蒙古、门巴、裕固、土、纳西、普米等民族地区。在国外,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地也有流传。 佛教中的一脉,系大乘佛教与西藏原流传的本教相互交融的产物。主要教派有格鲁派 (黄教)、宁玛派 (红教)、噶举派 (白教)、萨迦派 (花教)等。沈阳市的喇嘛教曾盛行于有清一代,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期间曾在沈阳敕建了六座喇嘛寺,其分别为永光寺(祀地藏菩萨)、延寿寺(祀长寿佛)、广慈寺(祀千手千眼佛)、法轮寺 (祀天地佛)、实胜寺(祀迈达里佛)、长宁寺(祀圣宗佛)。其中尤以实胜寺最负盛名,寺中藏佛教经书300余涵,有皇太极赐 “莲花净土实胜寺” 印一方,故亦有皇寺之称。沈阳诸喇嘛寺中,现除实胜寺、法轮寺保存较完整外,其它各寺均已无存。 喇嘛教即从云南西北边传来的藏传佛教。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有纳西、普米、怒(贡山北部)、羌(赤不苏)等民族。其中尤以纳西族、普米族为重。 喇嘛教在纳西族社会中地位仅次于东巴教。它在纳西族地区有红、黄、白三派。各派基本上分布在不同地区,如红教分布在丽江、黄教分布在永宁、中甸。泸沽湖地区也有三派之分。 红教即喇嘛教中的宁玛派,约在元代末期传入纳西族地区。元至正年间,金沙江以北的永宁建立了札戈美寺(后来属于黄教)和者坡寺(白教)。在明代,丽江木氏土司与喇嘛教各派有了较多的往来。万历八年(1580年)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应木氏之邀,在其管辖的川西地区建立了理塘寺;在万历年间,木氏加强了与白教的噶玛派几世活佛的关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公开接待因僧俗斗争失败逃往丽江的十世活佛噶玛?曲英多杰,还积极支持刻印藏文《甘珠尔》。 丽江城郊的福国寺、玉峰寺、指云寺、普济寺、文峰寺,与其他地区的达摩寺、兰经寺、太平寺、寿国寺、普化寺、灵照寺、吉星寺、兴化寺,共同构成滇西北喇嘛教红教一派的重要基地。人们常称为红教十三寺。 红派喇嘛教在纳西族分有六个等级: 活佛:地位最高。由转世方式产生,由西藏崇普寺或川西巴蚌寺的指令而定。但因为喇嘛教在丽江的地位不高,找到的活佛常常为父母拒绝。 掌教:负责全寺宗教事务,是活佛的经师,地位仅次于活佛。多由对喇嘛教经典的研究者担任。 管事(常住):负责全寺经济事务,选举产生。 格隆:正式喇嘛。入寺后,进入藏区的大宝法王或四宝法王处朝圣一次以上者,即可升为“格隆”。升为格隆,才可以参加静坐堂的学习,并可能被选任寺内职务。 都巴:成为格隆而又参加静坐堂学习者。静坐堂在文峰寺内。进入学习时,需静坐三年三月三日三时,终日打坐参禅,不许见闻室外事物。满期即可获“都巴”学位。 奔扒:刚入寺的小喇嘛,或虽年长而终身未入藏者。地位最低,在寺内从事烧饭等杂役。 在丽江地区,纳西族对喇嘛教并不那么狂热。喇嘛在社会上、家庭中的地位并不高。当喇嘛的大多是因病许愿当喇嘛,或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者,或兄弟多生活困难者,以及逃避兵役的穷家子弟。少有世代当喇嘛的。有些喇嘛无钱去朝拜法王,长久得不到学位,不愿再过清苦生活,便可以自动还俗。丽江地区虽有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但人们并不虔信。只是间或在开丧、办“七”事或做年斋时请喇嘛念经。因为东巴教涉及了纳西族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对人们的意识、生活、生产的影响太大。 泸沽湖地区的喇嘛教三派中,黄教势力大一些。其活佛和寺庙最高行政领导“堪布”,皆由土司扶持的黄教派兼任。哪一派的寺庙和喇嘛,都由土司统辖。这一地区的各寺都拥有许多土地和山林,可以向农民收租,放高利贷,摊派宗教负担和劳役。喇嘛教与土司实行政教合一,堪布由土司的兄弟世袭。堪布设有衙门,有权审理案件。凡有两个儿子的家庭,必须有一人当喇嘛,三丁之家则须有两人当,而弟兄多的甚至有两三人。喇嘛平时在家设堂念经,重大宗教活动才到寺庙,生活由世俗家庭负担。喇嘛入藏学习归来身价倍增,连父母、长者也都恭而敬之,在社会和家庭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因此男子们千方百计当喇嘛,并以入藏学习为荣。村落附近和岔路口,有“喇嘛堆”,住房的门、顶有藏文经咒或经幡。喇嘛在泸沽湖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普米族的喇嘛教分红、黄两派。喇嘛所从事的宗教活动与原始宗教(“韩规”)相同。如婚丧嫁娶的时候念经,做羊祭时喇嘛和韩规(鬼师)同时到场,念经为死者开路,把死者送走;结婚时请喇嘛念经“断煞气”,不让女方的鬼跟进来。“断口嘴”则是在和别人吵架,闹不和时,请喇嘛来解除,方法是杀一只鸡,喇嘛念咒,把鸡血洒在三岔路口和自己身上,将鸡头埋入泥土里,再扎一个草人放在地上烧掉,认为这样对方就不敢来期负了。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